[轉貼] 愛他、教他、但不要用「關係」控制他

作者: minirror (小呆)   2017-04-15 23:47:07
真正的愛,是不用任何條件交換的。
(ex:不管你零分還是一百分,媽咪都愛你)
這篇投書提醒我們,一樣是愛小孩,在教養時,一定有比"關係控制"更好的方法,大家一
起學習囉!
原文: https://goo.gl/gVUY27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FREE - In Google Play
【投書】陳姝蓉:愛他、教他、但不要用「關係」控制他
2017/04/14
作者:陳姝蓉(作者為彰師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兩個孩子的母親)
昨日不經意看到某新聞媒體在網路發佈「你是家人還是客人?媽媽這樣教會孩子家庭觀念
」影片,並以肯定的語氣,推崇影片中母親教導孩子幫忙做家事的方式。而影片下的留言
,也是一片叫好聲,表示母親教育成功、孩子很成熟懂事之類的。當然,也有一些不同意
的聲音,覺得孩子好像很可憐、是不是被強迫的、或是為了拍攝影片背誦這些內容,但都
遭到母親一一駁回,表示孩子是真的瞭解這些內容,並且自發性的表達願意改變自己。
我將這影片與先生分享,由於他是一個理科生,對心理治療相關領域並不熟悉,我認為他
的觀點,會比我更接近一般大眾的感受。
果不其然,他問我:「這個媽媽講得不好嗎?是該教會孩子一起參與家務啊!」
我問他:「那孩子做不到的時候,你會說你不要他了嗎?」
先生答:「不會啊,頂多把他散落的東西沒收,怎麼可能不要他。」
是的,這樣的差異就是關鍵。片中的母親,管教的方式,是告訴孩子:「我們家不需要住
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如果你的行為是客人(看到
東西灑了不會主動收拾),你就不能住在家裡。唯有你做出我認為家人應該有的行為,才
能繼續在這個家生活。」
更進一步反映在親子的關係上,便是告訴孩子「如果你的行為我不認同,我就會拋棄這段
關係」。相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成年的母親無論在行動或思考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權
威性。或許這位母親會覺得自己沒有這個意思,然而,人的潛意識會透過語言流露,當母
親這樣說時,已經無意間地運用孩子對關係的需求與在意,形塑並控制孩子的行為。
▋孩子接受大人的價值觀是一種生存策略
家族治療師薩提爾(Satir)提到,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覺知到來自母親(或是主要照
顧者)口語/非口語的威脅,為了保護自我價值(自尊),會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
所謂的生存姿態,就是用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等方式,來對應外在對象的威脅(請
參閱《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但內在的需求仍然是渴望被對方接納、以及用這樣扭曲
和自我壓抑的方式與對方保持連結。只是,更深層的情緒可能藏有對這段關係的害怕、失
望。
或許這位母親說的也沒錯,孩子是真的瞭解這些內容,也是自發性地表達想要改變的意願
。但從薩提爾的理論來看,我認為這個孩子極有可能已經發展出「討好型」的生存姿態,
亦即,為了維繫與母親的關係,並在母親的評論與要求下,孩子無意識地忽略自己的感受
,以配合母親的要求,來取悅母親,藉此感受到自己原來還是有價值的。即使自己可能感
覺悲傷、委屈、無助,就像那不自覺流下的眼淚,但孩子仍然願意讓母親主導這一切,以
換取母親對自己的愛與關注。
但這樣的生存策略,即使是自願,卻感受不到任何喜悅的、關係中因為與對方連結所產生
的美好感受。相反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可能會持續抱持著這種討好型的信念,認為唯有放
棄自己的主權、接受控制,自己才能得到愛,留在關係中。說到這裡,大家想想,許多受
暴婦女,是否也有著類似的特質呢?不斷地釋出主控權、處在一種無助無力的狀態、持續
的受暴,卻離不開這段關係,正是因為人的生存需求,本來就是渴望被愛、被接納、被關
注的。
母親若長期以遺棄關係──「你不乖就不是我的家人」──這樣的說法來管教孩子,孩子
會重複感受到被拋棄的威脅,進而忽視自我價值,即使感受到痛苦、憤怒也不會反抗,很
多討好型的人,最後會產生憂鬱、焦慮、自我否定的心理困擾。
▋媒體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若是這位母親僅是在家裡默默的以這樣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孩子,或許,受到影響的就是這
個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發展。但這位母親公開的成立粉絲專頁,推廣自己的教育方式,得到
許多網友的讚賞,甚至具有公信力的網路媒體也選擇並編輯了這個影片加以發佈,似乎也
為這位母親的教養方式背書,贊同並鼓勵大家學習這樣的教養方針。
選擇投書,也是因為感受到網路傳播的快速和廣泛性。如果無法抵抗這影片的散播,那至
少能提出不同的觀點,讓讀者們有所參照、對話。我擔憂的是,多數民眾並無法區辨「接
納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繼而鼓勵孩子參與家務」,與「威脅孩子若不參與家務就不是家
人」的說法,差異為何。
前者是基於有情感基礎的親子關係上,鼓勵孩子以某一種方式參與在家庭互動之中,但若
沒有做到,並不損及親子關係的本質。後者則是包裹著教養糖衣的控制術,以是否中斷親
子關係作為手段,若孩子無法做到父母的期待或要求,就會折損親子關係。在不清楚教養
本質的差異時,面對容易哭鬧的幼兒,對於這種快速又有效的教養方式,讀者很容易群起
仿效,但卻忽略可能對孩子身心發展所造成的傷害
我認為父母確實具有教養孩子的責任,但是教與養的同時,別忘了愛孩子、關注孩子真正
的需求,親子之所以能連結的重要核心。請不要用你若做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愛你」
、「不要你」這樣中斷關係的方式,作為教養孩子的手段。
作者: collector111 (collector111)   2017-04-16 00:42:00
那如果用"不收好玩具就丟掉"這樣行的通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