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寶寶不是機器人,別再迷信百歲醫生「4小

作者: echoing (陪我一起走。)   2015-11-22 13:33:41
有關親密育兒派和百歲育兒派的論點和做法,
我在產前只有頗為模糊的概念,
對於要怎麼育兒和哺育母乳這些事,
根本毫無定見。
一直到現在留停自己全天候帶孩子,
整天和寶寶黏在一起,
才知道我完全是個玻璃心媽媽來著,
光是寶寶哼唉兩聲快變哭臉,
我就火速抱起來塞奶了,
完全無法想像放他哭上一個小時的做法,
也因為我並不排斥寶寶整天黏我,
猜想是因此讓寶寶滿足且很有安全感,自然而然成為還沒滿月就能默默睡過夜的天使寶,
(雖然我一度很擔心會不會是低血糖嗜睡)
所以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的論點蠻值得一看的,
至於要採取哪一派方法育兒,
相信各位媽媽會多方參考,各取所需,
摸索出寶寶的個性後再調整做法囉!
撰文者陳鈺萍ꂠ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月子中心巡診。「玉芬剛入住,剖腹產後第七天,第二胎,目前覺得脹奶不適。」護理長
跟我報告簡單的哺乳史,說是上一胎母奶餵到七個月,這胎目前脹奶中,寶寶全瓶餵母奶
,媽媽產後不需回到職場。
「玉芬,脹奶不舒服?」
「嗯,陳醫師,上一胎都不會,為什麼這胎脹成這樣?硬塊好多,很不舒服,會不會乳腺
炎啊?」
通常產後不需要回到職場的媽媽,會想要親餵母奶,我好奇玉芬決定全瓶餵的原因,猜測
應該跟上一胎哺乳經驗有關,就問她第一胎怎麼餵的。
玉芬說第一胎懷孕時就決定要餵母奶,剖腹產的關係,得在床上躺一段時間。她很快就學
會躺著餵奶,寶寶也含得很好。從醫院到月子中心都一直跟寶寶在一起,寶寶餓了就餵,
奶從沒脹過,寶寶喝得好也長得好。「就這樣躺了一個月,只有吃飯跟上廁所下床,真像
頭乳牛。」玉芬笑著說。
那時,產前就同住的母親說要幫忙帶小孩,所以跟玉芬約定離開月子中心回到家,就接下
照顧小孩的工作,說是要讓玉芬繼續休息,只要負責擠奶就好。母親把玉芬擠出來的奶,
按時間每4小時規律地餵150c.c.,小孩沒喝完,也會想辦法把奶「灌」完,更規定玉芬要
每四小時就有150c.c.的奶給她餵寶寶。小孩滿兩個月時,就因過度餵食造成腸胃問題住
院。玉芬雖然跟寶寶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因為一直與寶寶分離,而後寶寶又住院,爆發嚴
重的產後憂鬱。
想到這一切要再來一次,玉芬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玉芬的母親沒餵過母奶,生養小孩是
「科學母職」與配方奶盛行的年代,雖然認同母奶是孩子理想的食物來源,卻執意採規律
餵食的模式。
目前許多照顧者仍然有規律餵食的迷思。媽媽們常處在孩子已經餓了,可是還不到4小時
,該不該餵寶寶的掙扎中。
規律餵食論,割裂母嬰連結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McKenna與Bernshaw,對哺乳母親與寶寶的睡眠,做了長達二十年的研
究,提出詳細的實證資料,討論何謂「安全的睡眠」。研究呈現母乳哺育與母嬰同眠的關
係,以及母嬰之間無法被量化的連結如何影響著彼此的生理穩定,甚至影響著寶寶的性命
安全。
McKenna與Bernshaw認為從演化的觀點來看,關於嬰兒發展的任何研究,都該將母乳哺育
與嬰兒的睡眠發展一起放入考慮。
跟其他哺乳動物比起來,母奶中的脂肪與蛋白質比例、卡路里都較低,所以寶寶必須頻繁
的喝奶。而嬰兒一與母親分離就會哭,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轉,因為沒有媽媽等於沒有奶,
就會無法生存。寶寶哭不要理、餵食要按時間這些說法,就生物演化觀點來說都是不對的

母嬰肌膚之親,對寶寶生心理的生長發育,都是很有幫助的。觸覺的刺激,經由迷走神經
的傳導,可以使寶寶腸胃吸收更好,免疫功能發展更健全。同時寶寶比較不緊張,體溫較
高,血氧濃度也較高。寶寶較少哭泣,睡眠品質較好,與媽媽之間建立的信任感與滿足感
,也幫助媽媽對哺育母奶更有信心、奶量更足、餵得更久。即便是其他與人類相較起來出
生時成熟許多的哺乳動物,與母親分離也會造成心情憂鬱、心律不整、體溫降低、壓力上
升、睡眠不好、容易感冒等許多問題。
要討論寶寶的問題,不該只著眼於寶寶,母嬰是一體的!
規律餵食論已百年,與真實親子互動有異
約莫一世紀前,英國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男醫師Truby King,寫了一本《大不列顛母親的育
兒術(Mothercraft in Great Britain)》,教導媽媽們如何照顧小孩,書中建議母嬰分
房睡且要照嚴格的時間表餵食與睡覺。美國的John Watson醫師也全力支持與推廣此一論
調,還加入心理學解釋這樣對小孩的身心健康最正確。之後陸續有許多醫學專家師承此學
派並發揚光大,甚至在媒體大力宣傳;一些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然而這些聲音被淹沒了
。在時勢下,父母被教導著如何「訓練小孩」,儘管他們內心本能與這些所謂主流的育兒
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之後的醫學研究也多以母嬰分離為基礎,研究結果當然更加強這些觀
念。
在Truby King的那個時代,西方醫學生理學的發展,企圖用物理與化學公式,來解釋所有
的生理現象。那個年代追求的,是科學知識帶來的「秩序(order)」。這樣的過程中,
寶寶成為被動接受乳汁的客體,變成弱勢中的弱勢。而這樣對哺乳母親與寶寶身體的規訓
,也顯示了男醫師在缺乏哺乳與育兒身體經驗的情況之下,所建構起來的醫學知識,以及
他們認為「客觀」、「科學」的實作方式,跟真實世界的媽媽與寶寶,有著偌大的落差。
在台灣很多新手媽媽們看的育兒書《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書中的丹瑪醫師雖然是
女醫師,也遵循這個典範。
男性醫者常重「定時定量」,與女性經驗有落差
早在中國宋代,幼醫就有定時定量的觀念。熊秉真《幼幼》一書,討論中國傳統的育兒方
式,書中引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的《產乳集》,〈將護嬰兒方論〉一篇:「飼乳
之後,須依時、量多寡與之。勿令太飽,恐成哯嬭(編按:「嬭」即「奶」),久則吐嬭
,不可節也。」說明了當時幼醫認為每天按時喂乳,注意與嬰兒乳汁之份量,以免飼之過
飽。乳兒應維持定時定量,此後醫者亦多言之。對於定時一事,元朝幼醫名著曾世榮《活
幼口議》中且有專論。
無論東方或西方,無論哪一個年代,掌握書寫權力的男性醫者,常將嬰幼兒餵食視為照顧
者主動、嬰幼兒被動的必然。嬰幼兒與照顧者的互動,是細膩而繁複的,不是只有哭與吐
奶的表現。當男性掌握書寫權力時,對女性身體經驗的再現,可能是有落差的。
現代研究:母嬰相互瞭解,便可不需外來監控
但是並非所有男性醫者,都有這樣的落差。英國的溫尼考特醫師,醫療生涯從小兒科開始
,在接觸精神分析後,越來越深入地研究兒童心理學。他在幼兒發展理論上的貢獻享譽國
際,備受推崇,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所謂「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
er)、「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真我/假我」(true self/false self
)以及治療情境中的「扶持」(holding)等概念語彙。這些充滿創意、令人嘆為觀止的
洞見,奠基於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特別是他與母親、小寶寶和兒童之間的互動。
關於母親與嬰兒的關係,溫尼考特醫師寫到,假如母嬰之間已產生自然的依附關係,就不
需要哺乳技巧,也不必量體溫和作各種檢查,因為,他們倆比外人更明白什麼才是對的。
在這種情況下,小嬰兒會用對的速度正確的量喝奶,也知道何時該停止。寶寶的消化和排
泄不必外人監控,因為情感關係自然發展,整個生理作用就奏效了。
我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從寶寶身上學到的育兒心得,就像寶寶也從她
身上了解了母親。
註一:Hale, Thomas and Peter E. Hartmann(2007), Textbook of Human Lactation. H
ale Publishing
註二:在網路的育兒討論區,甚至還分為「百歲醫師派」與「親密育兒派」,就是分別遵
照《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書中提倡的規律餵食、訓練孩子,與《親密育兒百科》主
張依孩子需求滿足孩子,兩種截然不同育兒方式。
註三:熊秉真(1995)。《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市:聯經。
註四:Winnicott, D. W. (2009)。《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朱恩伶翻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註五:McKenna, James and Nicole J. Bernshaw.(1995) “Breastfeeding and Infant-
Parent Co-sleeping as Adaptive Strategies: Are They Protective against SIDS?”
, Breastfeeding: Bio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作者: babydoll7218 (糰糰娘)   2015-11-22 19:55:00
百歲從來不曾規定過寶寶的食量,主張父母訂定吃飯睡覺的時間,寶寶自行決定要吃多少睡多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