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作者: joshuachina (Joshua)   2021-12-15 18:07:20
前言:
在音響的領域中,數位升頻運算處理這個設計常常被許多廠商運用,
有的做在DAC晶片上,有的搭配PC軟硬體從訊號輸出端(轉盤)出發,
比如我也使用的HQ Player及Roon;也有直接做一台獨立的升頻器(Upsampler)。
究竟這些數位升頻差別在哪裡,這一年之中,我已經遇過至少有4位朋友問過我,
也一同討論過,雖然我自己是兩種都玩過,但是因為連喇叭都升級成Magico S5 Mk2了,
而且最近幾年前前後後設備換太多,沒有同場比較,就沒有判斷基準;
沒有幾個人一起試聽、討論過,就怕還不夠客觀,因此也說不準。
我的一位好友,同時也是認識多年的資深音響玩家如此說:「大家講來講去廢話太多,直
接把東西搬過來一起聽聽,就是最準的,我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於是,有人出器材,有人出耳朵,很快地,兩週之內便促成了這場聚會。
前置準備:
這次測試使用朋友帶來的PC來當轉盤作數位輸出,
音樂曲目則是撥放儲存於HDD內的檔案,本次參與的同好都有帶來他們各自的參考曲目。
DAC的部份是使用dCS Vivaldi DAC來播放,
由於Vivaldi DAC的輸入端子相當豐富也最齊全,
可以完全對應各種不同規格的數位訊號輸入,
因此朋友的Wadia及MSB DAC(由於未選購其他數位介面)暫時就先不加入測試。
另外,為了因應PC轉盤USB的輸出無法直接連接dCS老升頻器Purcell,
系統使用了一台CHORD 2YU連接到該器材,
最後,所有器材也都透過這台連接以示公平,
也方便輸出不同規格的取樣率給升頻器使用。

由於在跑軟體升頻時,對於PC硬體規格有相當要求,
因此朋友的硬體就必然稍微講究一些,
以確保每個軟體升頻選項,電腦都能夠順利運算。
當日所有的測試比較都是在場的6個人一起聽,並選擇各式不同種類的曲目來測試。
外置升頻器:


一開始大家先一起聆聽外置升頻器的部分,有dCS Purcell、Chord M Scaler及Chord
BLU MK.2。
外置升頻器主要是使用專屬硬體搭配器材來做數位運算、輸出入整合與升頻處理,
所以外置升頻器同時也是一種DDC,不同的器材升頻的選項也不同,
常用的升頻除了PCM的升頻模式之外,也有把PCM轉成DSD的升頻方式。
dCS Purcell:

.jpg
一開始我們先聆聽dCS Purcell,
這是一台20年前由dCS改良+簡化業務用升頻器而發售的產品。
dCS的升頻器從最早專業用的972、974一直到這台Purcell,
聽物主說每一代的進步幅度都相當大,
而且有許多唱片其實都用過dCS升頻器處理過才做成SACD。
Purcell分為兩個版本,前期的版本最高可以透過雙AES升頻到PCM 192K/24Bit,
後期的版本可以使用1394介面進一步升頻到DSD,
本次測試的Purcell是後期完整功能的版本。
大家一致認為,這台二十年前的老古董接上去後聲音進步不少,
解析提高了一截,細節量多了許多,聲音變得流暢且自然,出乎意料。
Purcell加上系統之後的提升,真的是不容小覷。
Chord BLU Mk.2 、M Scaler:


第二組硬體升頻器是Chord在2017年及2018年分別發表的BLU MK.2及M Scaler。
BLU Mk.2是CD轉盤再加上升頻器的設計,最高可以支援到PCM 16倍(768KHz)的升頻,
而M Scaler則是一台標準的升頻器,最高一樣可支援到PCM 16倍的升頻,
一個明顯的差異是,M Scaler工作溫度比BLU MK.2低了不少。
在用完午餐之後,兩位物主分別把Chord BLU Mk.2及M Scaler接上聆聽,
雖然細部感受各人稍有不同,但大家都一致認同的聽感是,聲音都變細緻了,
音樂的紋理更清晰也更有光澤,原本樂曲中的BASS比較亂且吵雜,
現在變得凝聚且清晰(雖然有人不見得喜歡這一點),
在聆聽大編制音樂時音場明顯大了一圈,分離度更佳。
總體而言,Chord的這兩台升頻器讓聲音就像是撥雲見日般,
而且更耐聽還沒有犧牲細節,提升感相當大。
而在M Scaler發售之初,有許多玩家常會拿來和BLU Mk.2進行比較,
認為M Scaler只是將BLU Mk.2拿掉轉盤的簡化版本,
我自己也曾是BLU Mk.2的用家,難得趁這次機會也應物主要求,大家一起好好比較。
在同樣的測試條件之下,BLU Mk.2的聲音表現更為全面,更有厚度,
音場的縱深以及層次感比M Scaler好上一截,聲音的表現更為滑順流暢且寬鬆。
BLU Mk.2在連接Vivaldi DAC時可使用雙AES傳輸,升頻的檔位也能切到更高,
此刻出來的聲音差距更大,大家都一致認為這兩台器材確實是不同等級的。

最後,一位朋友突然拿出他公司用的Chord Qutest DAC,想請大家聽看看,
較為入門的DAC接上升頻器後聲音是否也能提升?
把Purcell接在Qutest上來聆聽,即使DAC是Qutest,提升的幅度還是不小,
聲音的層次感以及細節量都有明顯的進步。

軟體升頻:
聽完了外置升頻器後,再來是軟體升頻的部分,
軟體升頻的設置採取官方推薦的硬體規格,
我跟物主都是使用ROON及HQ Player來進行測試。
HQ Player:


從PC HIFI開始盛行到成熟階段,HQ Player在電腦訊源的播放軟體中就佔有一席之地,
不管是豐富可選擇的功能,或是各種不同的升頻處理,HQPlayer總能輕鬆支援。
物主將升頻選項調整好,大家開始試聽,升頻選項不管是PCM或是DSD都有實際比較。
聽著RR數位母帶的朋友突然說:「聲音都完全變模糊了,有人有一樣的感受嗎?升頻選項
開了之後,樂器的邊緣我感覺開始有碎裂感」
「但這是否是解析提高了呢?」一位在場的Wadia 16物主這樣說。
組織這次聚會的大老則是說,「這不是解析高,或是細節變多,這是聲音已經散開、變得
不扎實,粗糙的毛邊都出來了,聽起來比較不自然了」
使用HQ Player的物主最後說道:「這聲音沒比較沒傷害,老實說,我實在有點意外...」
Roon:


Roon作為新世代的播放器,整合的功能相當豐富,播放硬碟內或是串流的檔案都很方便,
舒服的介面配合完整的軟體功能,近年來成為大家的愛用軟體,我自己也有用。
朋友一樣是將軟體開啟,開始設置升頻選項,從PCM一路設置到DSD,
並聽看看不同的升頻選項對音樂的影響。
物主聽完跟旁邊的友人說道:「怎麼會升頻越高,聲音越後退越薄聲?」
我則是認為,DSD的升頻似乎比PCM升頻還要緊繃一些,表現也更刺激不太耐聽,
跟我常聽到的DSD檔案或SACD的特性不太相像,我比較能接受PCM的選項。
心得總結:
這次很難得參與了這個主題聚會,跟多位好友,大家各自出力來一起做這個測試,
不管是硬體升頻或是軟體升頻,這個經驗都相當寶貴,
大家聆聽後反覆討論、辯論再試聽,
最後一致認為,當天使用的獨立升頻器的提升感目前是高於軟體升頻的表現。
但我認為,數位資料如何演算、處理都相當複雜,
這些軟硬體的升頻運算技術都是各家不傳之密,
也是這些專業工程師長年累積的對於音樂回放的理解。
也因此,我感覺更要審慎對待,經過這次的聆聽聚會,
作為HQ Player的使用者,我也受到了一些衝擊,
加上幾位物主朋友的慫恿,正在慎重考慮是否再升級PC硬體重比一次,
或是乾脆加一台升頻器引進自家系統,我還在思索猶豫著。
作者: vito0527   2021-12-15 18:18:00
推心得!
作者: martinlin77 (mar)   2021-12-15 18:34:00
這種測試很累非常累 辛苦了......
作者: Roa (Roa)   2021-12-15 19:01:00
難怪ROON升頻之後不是無感就是覺得好像更不好聽, 不是錯覺XD
作者: djboy (雞尾酒)   2021-12-15 19:26:00
作者: chweng   2021-12-15 20:22:00
先奉上膝蓋了
作者: alvinyan (繁殖鼠魚100種)   2021-12-15 20:59:00
辛苦了!
作者: peteryao (摯愛怡秀)   2021-12-15 21:17:00
大推,感謝分享
作者: yys310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   2021-12-15 21:37:00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5 22:12:00
推試聽,可惜沒有盲聽,數位部分盲聽門檻較低(免分配器)另外有做音量電平校正嗎?升頻會減音量喔
作者: songyy2003   2021-12-15 22:17:00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5 22:26:00
樓主且慢升級硬體,先用HQP PRO生升頻檔案,再用FOOBAR 2000的ABX套件就可以做自我盲聽了記得要做音量校正,沒麥克風用手機分貝計也行
作者: unique0515 (優尼可)   2021-12-15 23:50:00
謝大大分享心得,要測試不容易,願意分享更是大家的福氣,數位流真的玩不完,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好文~
作者: dorbeetle (有害的煙霧)   2021-12-16 00:23:00
辛苦了 推一個!
作者: matyih (mat)   2021-12-16 03:22:00
符合價格排名 通過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6 07:18:00
重點若沒做音量校正,大聲的那邊聽起來一定較好
作者: louis0407 (能當個鄉民也是一種幸福)   2021-12-16 08:11:00
話說有人知道這些升頻到底是想幹嘛嗎?是要取代ds架構下的數位濾波所以先行oversampleing還是什麼別的?chord跟dcs因為後端da都是走ds架構,所以他們原廠的配套升頻器應該就是用來做精度更好的數位濾波處理沒錯,但hqplayer這種播放程式,我就一直不知道他的目的了
作者: comipa (綾崎若菜家御用)   2021-12-16 08:52:00
增加可玩性
作者: djboy (雞尾酒)   2021-12-16 09:21:00
之前我研究的結果,升頻 就是 oversamleing (有錯請指教)我問了一下專業人士,他認為一般機械的升頻目前做的階數己經充份滿足oversampleing的需求。像CHORD的M-scaler做到那麼高階數,就當是個玩具吧。https://reurl.cc/Yj2aMx 為什麼數位昇頻有效?
作者: iitze (ici la lune)   2021-12-16 09:44:00
推,很有趣的討論
作者: MADNUG (1234567654321一下吧)   2021-12-16 10:05:00
HQplayer作者的說法 https://tinyurl.com/2p8644jc
作者: xoy (XerXes)   2021-12-16 10:25:00
好處是更好的Delta Sigma轉換,我用這類DSP主要不是升頻,而是不同DAC架構的轉換,例如Delta Sigma DAC都先把PCM轉成DSD再進DAC,而R-2R DAC則是遇到DSD先轉換成PCM,通常比用DAC轉換好https://bit.ly/3GQdUOe
作者: financial911 (通識教育學系)   2021-12-16 12:29:00
作者: a61077957   2021-12-16 14:42:00
作者: icekiba (冷風寒)   2021-12-16 15:11:00
升頻不就像是24去插成60一樣嗎?
作者: dzwei (Cout<< *p << \n ;)   2021-12-16 15:16:00
oversampling與升頻 完全是兩回事 比較接近聲頻的是"插值"oversampling是取樣,從原始訊號取出樣本訊號升頻是從即有的樣本訊號 然後去插值 希望更接近原本訊號
作者: ms0344303 (我不玩了)   2021-12-16 15:34:00
upsampling oversampling 理工領域的定義應該是跟音響領域一樣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6 19:06:00
HQP其實重點在濾波而非升頻
作者: louis0407 (能當個鄉民也是一種幸福)   2021-12-16 21:31:00
看了hqplayer的解釋,目的就是取代硬體的數位濾波,btw這很trikky因為即時的軟體dsp要做到夠高精度會需要高度運算,產生的噪訊不一定worthy,再來就是非專業人士你很難針對不同機器選擇合理的參數設定另外回一下,oversamping與upsampling 也許可以定義成兩種不同目的的內插行為,但都是內插,而且音訊實務上,我沒聽說過非濾波目的的內插機制說穿了最強的真升頻演算法其實是人腦的認知能力,理論上可以用類神經網路進行演算法的模擬,但~~~沒聽說過有人實務上這樣搞,學界也許有就是了
作者: xoy (XerXes)   2021-12-16 22:19:00
這種軟體的基礎論點是DAC整台不論價格,用現成的市售DAC晶片受限於成本內部做濾波的效果通常不會太好,才希望在外面透過強力又便宜的個人電腦來做,講究點的這台電腦也不會放在視聽室內有機會干擾嬌貴的音響設備,現在有些DAC強調NOS的功能也是讓路給這些DSP玩家用的另外就是像R-2R DAC要支援DSD一種做法是用DSP先做DSD轉PCM的動作,但一樣受限於成本這個DSP運算能力不見得比x86 PC好,所以這是有機會用相對便宜的軟硬體做到更好的效果簡單講這不是用來PK MSB dCS之類不計成本的頂尖器材,而是多一個相對便宜而且有機會改善一般器材的機會
作者: elguapo (HPHT Synthesized)   2021-12-17 08:56:00
從 dCS 討論區看來的:有人提到 Vivaldi 數位輸入 AES做的比 USB 好。如果下次還有機會 pk,看能不能用個 DDC把 HQPlayer 的信號做好之後用 AES 餵看看?
作者: yamatai (迴避性人格障礙症)   2021-12-17 09:57:00
看完我的感覺是..... 玩黑膠真的比玩數位流單純多了驗類比失真的標準 也比數位的驗證 來的可靠多了數位這一圈這樣比下來 根本沒有benchmark 可以說誰比較對但黑膠驗下來 失真低的絕大多數都是正面的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7 12:39:00
黑膠失真低?不,黑膠並不 https://tinyurl.com/ycxwxjaf大家在比各種濾波升頻的差異,這些失真都比黑膠低的多很多考慮到人耳的"掩蔽效應",有些人也是無法分辨前後振鈴的
作者: djboy (雞尾酒)   2021-12-17 13:19:00
黑膠沒有在討論失真的原因,是因為大到沒有什麼好討論了
作者: yamatai (迴避性人格障礙症)   2021-12-17 20:00:00
黑膠怎麼會沒有討論失真.... 那是不會測吧我不是在說黑膠比數位失真低 我是在說黑膠的benchmark很明確,怎麼調比較好,方向很清楚。數位到底要怎麼調才是比較好,到現在還是沒方向十年前不知道 現在還是不知道類比失真的所有benchmark 像是分離度 IMD THD 黑膠全部可以驗阿
作者: Oswyn (Oswyn)   2021-12-17 21:54:00
Oversamping 是一種「特殊目的」的 UpsamplingOversamping 還是 Upsampling,不存在什麼不同Oversamping 是為了簡化 DAC 輸出時的重建濾波電路複雜度其實個人覺得,影響很大的是 Digital Filter + Noise shap後的結果與 DAC 的類比濾波電路匹配度這大大的影響了輸出結果的互調失真程度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7 22:22:00
黑膠再怎麼調還是...,所以方向當然明確XDO大說得很有可能,每個DAC的THD+N(90K帶寬)掃頻曲線不盡相同,詳細內容要測看看
作者: louis0407 (能當個鄉民也是一種幸福)   2021-12-18 14:58:00
oswyn主要說的是LPF分頻點設計跟數位濾波的搭配btw 也有可能我沒看懂你說的THD掃頻
作者: chiyoda (博愛的千代田提督)   2021-12-18 17:03:00
你說的對,我沒講清楚,掃頻只看到失真高低,詳細不同dac和數位濾波器和類比濾波電路如何互相影嚮造成失真要測測看比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