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紀念楚浮逝世三十年 金馬推出八部經典回顧

作者: betsy314314 (老毛 廖)   2014-08-22 15:46:28
新聞來源:
http://www.goldenhorse.org.tw/ui/index.php?class=funcnav&func=news&work=detail&subwork&news_id=443&lang=ch&switch_lang=1
為紀念法國新浪潮大師楚浮(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逝世三十週年,金馬影
展特別策劃專題致敬,除了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以作夜》,數位版本的《野孩
子》、《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巫山雲》、《鄰家女》,還有新近修復完成的《四百
擊》、《夏日之戀》與《最後地下鐵》等共八部經典。新舊影迷不僅能重溫他歷久彌新的
電影風格,也得以回味珍妮摩露、凱薩琳丹妮芙、伊莎貝艾珍妮、芬妮亞當四位法國影后
的魅力演技。
早慧的楚浮,十九歲起就為《電影筆記》撰寫文章,他的筆鋒犀利大膽,愛恨分明,雖然
得罪當時不少名家,卻也挖掘出更多被忽視埋沒的電影作者。從影評人變為電影導演,楚
浮堪稱一鳴驚人,長片處女作《四百擊》(The 400 Blows,1959)便獲得坎城影展最佳
導演,正式宣告了「法國新浪潮」席捲影壇。而當時年僅十五歲的男主角尚皮耶李奧(
Jean-Pierre Léaud)也自此成為楚浮的銀幕代言人。十一年後,楚浮親自粉墨登場、自
導自演《野孩子》(The Wild Child,1970)的文明醫生教導在森林被發現的野蠻孩童,
有人認為這部片在影射楚浮的精神導師巴贊(André Bazin)帶領他進入電影世界的經歷
,但他卻把本片獻給深受他影響的演員尚皮耶李奧,在文明與野蠻的辯證外,充滿感人的
孺慕之情。
楚浮不只熱愛電影,也景仰文學,他二度改編自法國作家亨利皮耶侯歇的自傳體小說《夏
日之戀》(Jules and Jim,1962)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Two English Girls,
1971)。前者講述兩男一女的三角戀,展現青春狂野的年輕氣息,無論友情愛情都入木三
分,更成功打造出珍妮摩露迷人多變的銀幕形象,成為法國新浪潮的謬思女神。後者則將
一對性格迴異的英國姊妹,先後愛上玉樹臨風的尚皮耶李奧,編織成複雜糾葛的情愛地圖
。兩相對照,餘韻無窮。
楚浮是許多女星心目中最完美的導演,因為他總能挖掘出每個女人獨特的個性與面貌。當
年未滿二十歲的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就是在《巫山雲》(The Story of
Adele H,1975)演出法國文豪雨果之女,為愛走天涯、終至瘋狂的癡迷行徑,感動了無
數觀眾,也讓她一舉成名。有「世界第一美人」之譽的長青影后凱薩琳丹妮芙(
Catherine Deneuve)和楚浮合作的電影中,《最後地下鐵》(The Last Metro,1980)
最為經典,不但贏得十座法國凱薩獎,還被選為八0年代最佳法國片,凱薩琳丹妮芙飾演
聰慧勇敢的劇團女團長,在德軍佔領下,依然演繹出藝術、時代與人生的衝擊。而楚浮生
命中最後的愛人芬妮亞當(Fanny Ardant)在《鄰家女》(The Woman Next Door,1981
)風情萬種,卻選擇以玉石俱焚,面對舊情復燃的煎熬,完全教那些虛情假意的愛情片自
慚形穢。這些被楚浮用心打造的傑出女星,不僅被激發出精彩的演技,更在銀幕留下永恆
的倩影。
一生奉獻給電影的楚浮,在《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1973)以戲中戲的方式,描
寫電影劇組在拍攝過程遭遇種種難以預料的挑戰,除了讓影迷一睹造夢之外的真實困境,
更透過幕前幕後的細節,傳達出不悔的熱愛。無論是「頑童」、「情聖」、或者「電影狂
」,楚浮的每一個面向,都教影迷念念不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