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1-03-30 21:22:32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
2021-03-28 09:37聯合報 記者黃惠群/報導
【03/29編註】曾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香港資深男星廖啟智,被爆出罹患胃癌,28
日晚間經紀公司宣告他已病逝。>>詳細新聞
「等到解黑便、嚴重貧血、胃出血時,通常已是胃癌末期。」腸胃肝膽科醫師指出,初期
胃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但患者初期大都沒有症狀。臨床發現,約六成患者診斷出胃癌時已
是晚期,醫師提醒,若常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問題,就醫治療一周後仍未改善,建議至
醫院照胃鏡檢查。
留意兩症狀:
吞嚥困難,只吃得下流質食物;一吃就飽,體重減輕。
雖然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還是有些徵兆。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
依據癌變部位畫分,「上胃」位在食道底部,屬於胃部上端,若發生病變,吃東西會吞嚥
困難,只能吃進流質食物;「下胃」對下連接十二指腸,若發生病變,通常會「一吃就飽
,體重減輕」。上述症狀若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不是一般急性胃潰瘍、胃發炎,
應盡速至醫院檢查。
趙毅說,目前透過胃內視鏡與影像學檢查,即能診斷是否罹患胃癌。一般採用內視鏡並做
活體組織切片取得細胞,作檢驗診斷,加上X光檢查,即可預估腫瘤的嚴重性。
致病主因之一:
愛吃醃漬、重鹹、燒烤食物。
飲食是胃癌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趙毅表示,嗜吃燒烤、醃漬食物或發酵過的加工食品,都
會傷害胃黏膜。其他危險因子,如:胃開過刀者、長期抽菸喝酒,或有胃癌家族史者,都
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建議平時應多吃蔬菜及新鮮食物,避免吃過期、加工食品刺激胃部

素食者蔬菜吃得多,確實能降低胃癌風險。
對於坊間流傳「吃素」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率,趙毅解釋,吃素者通常較葷食者吃更多蔬菜
,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但素食者和葷食者一樣,都應避免吃泡菜等醃漬、過鹹等
食物,多吃「新鮮、原形」食物。
致病主因之二:
幽門螺旋桿菌帶原應及早殺菌。用餐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感染此菌,罹患胃癌的
風險較一般人高出2.5倍。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破壞胃功能,造成胃黏膜保護
力下降。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說,曾遇過年約50歲的女性患者,因胃脹氣求診,診
斷胃發炎並有輕微胃潰瘍,還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殺菌成功率有
九成,但患者第一次殺菌竟失敗。她擔心家人也受感染,遂拉著沒有症狀的丈夫來檢查,
也驗出幽門桿菌。夫妻服用抗生素後成功殺菌,兩人的孩子因年紀尚小,醫師建議待年滿
20歲後,再做幽門桿菌檢查。
吳秉修說,幽門螺旋桿菌愈早殺菌效果愈好,帶原者40歲以前若沒有胃萎縮、黏膜正常,
殺菌後的胃癌發生率與未帶原者一樣。
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一級致癌菌,可經由體液、糞口傳染,台灣帶原率高,40至50
歲人口中,約有四到五成民眾是帶原者,近八成帶原者無症狀。吳秉修提醒,幽門螺旋桿
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用餐應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互相傳染,增加全家罹患胃
癌的風險。
若擔心自己是幽門桿菌帶原者,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此為醫院最
常用來偵測幽門桿菌的非侵入性方法。另外,也可透過胃鏡檢查胃是否發炎,多管齊下預
防胃癌發生。
多久檢查一次?
胃癌9大高危險群 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
趙毅提醒,男性、年齡50歲以上、有抽菸喝酒、胃癌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萎縮
性胃炎或胃開過刀者等,是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五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有
疑慮,建議每一至二年追蹤檢查一次。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25/5346437
作者: nodera (阿盅)   2021-03-30 21:49:00
有空看看張國松的文章吧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1-03-31 03:10: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