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與癌共處/對抗國人頭號癌症殺手大腸癌,

作者: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5-19 18:14:21
與癌共處/對抗國人頭號癌症殺手大腸癌,不能不知道的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21415d6d-2372-484a-9127-59201ab290d4
沒有瘜肉史、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者,50歲開始每5年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測;
若一等親有病史,則要在家族成員診斷出來的歲數前就開始做檢測
民報編輯部 2016-05-19 15:35
與癌共處/對抗國人頭號癌症殺手大腸癌,不能不知道的事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姜正愷指出,
大腸鏡仍是檢查大腸直腸癌腫瘤最方便、最保險的方式,不要因為怕痛,
只做影像學檢查。
圖/《康健》雜誰提供2006年至今,大腸直腸癌已是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
每年人數不斷攀升中。
得直腸癌就要做人工造口?
大腸直腸癌該如何篩檢?
手術與化療、放射線治療怎麼搭配?
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姜正愷指出,大腸直腸癌中,
發生在乙狀結腸及直腸佔65%。
不少病患會擔心,直腸癌是否就要切掉肛門,做人工造口?
他指出,腫瘤切除手術中,一定要抓安全距離,
把腫瘤前後一部分的健康腸道也切除,避免轉移。
在過去,若腫瘤位置與肛門小於8公分,通常需要連同肛門一起拿掉。
現在,透過術前的放療與化療,先讓腫瘤縮小,加上手術技術進步,
大幅提高保留肛門的機會,需要切除肛門的病人從28%降至10%。
不用做人工造口,維持術後生活品質。
7成患者可做腹腔鏡 腫瘤過大仍需傳統手術
姜正愷表示,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還是最重要的。
因此,面對有些病人因直腸癌先做了放射線治療,覺得腫瘤已經縮小甚至不見,
就說不用動刀。
「這是極少數的特例,還是建議病人一定要接受完整治療。」
突破過去傳統開腹手術,現在更多的微創手術如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受到重視。
姜正愷認為,無論是哪一種,最關鍵的還是要清除腫瘤,
「開乾淨,後續的治療就會比較簡單。」
他指出,腹腔鏡手術病人術後傷口小,疼痛少,恢復也比較快,
目前台北榮民總醫院使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大腸直腸腫瘤比例已經高達70%。
但他強調,不能只追求傷口小,或是用先進的器材,就在開刀上妥協。
舉例而言,若腫瘤大於8公分,至少也要開到10公分才能拿出腫瘤,
「總不能開完刀,結果腫瘤還在肚子裡。」
癌症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5年存活率近3成
面對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他也鼓勵病友,不要覺得完全沒希望,
「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若能有多專科團隊協助(如肝膽腸胃、胸腔外科、腫瘤科、放射診斷治療科等),
術後存活率能有效提升。
以台北榮總為例,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人,合併肝轉移或肺轉移,
5年存活率由17.3%提升至28.6%,與日本並駕齊驅。
依據期別,也可能需要搭配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幫助殺死癌細胞。
他解釋,化學治療是針對生長快的細胞,費用較便宜,
但副作用是連好的白血球、血小板都遭殃,所以必須有正確的劑量。
標靶藥物使用也愈趨普遍,藉由讓免疫T細胞辨識癌細胞的特殊抗原,
進一步去攻擊,缺點是並非所有癌細胞都能被辨識,臨床上仍會搭配化學治療一起使用。
他也補充,免疫療法目前亦有使用,但因效果還不清楚,尚未能做定論。
大腸癌篩檢仍需靠大腸鏡
隨著癌症篩檢方法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大腸鏡檢查,核磁共振、電腦斷層,
甚至是腫瘤標記CEA都被使用。
姜正愷建議,大腸鏡是檢查腫瘤最方便也最保險的方式,有的人因為怕痛,
只做影像學檢查,但如果有問題,還是要回歸到大腸鏡,才能清楚看見腸道。
在運用大腸鏡檢查時,基本上可以從直腸看到大腸最前端,
但整個流程必須要在腸道轉4個彎,若技術不好,可能無法完整看到大腸而有所疏漏,
因此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很重要。
此外,現在坊間健康檢查流行用腫瘤標記CEA,姜正愷指出,
該指數正常不一定代表沒有腫瘤;
相對地,若數值已經飆高到不正常,往往已經到了癌症第三、四期。
針對有效篩檢,他建議,若是家中沒有瘜肉史、大腸直腸癌史,
50歲開始每5年一定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測;
若是一等親有病史,要在該家族成員診斷出來的歲數之前就開始做
(例如哥哥45歲有大腸癌,則自己45歲前就要開始篩檢)。
且在手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癌症若有再發或是轉移,多半在治療後2~3年出現,
因此定期鏡檢、搭配腫瘤標記CEA數值追蹤,能夠早期發現,
也是提升患者存活率最好的辦法。
除了醫療還需正面思考、健康作息飲食
不少病人也擔心預後是否會再復發?
飲食該怎麼吃才好?
病友張先生分享,手術要靠醫師,一定要與醫師好好配合,但其他的就要靠自己。
當知道罹患直腸癌時,他吃了1個多月的安眠藥才睡得著,後來決定打起精神,
幫助自己正向思考,
「一定要成為活下來的那百分之幾!」
治療後,雖然做了人工造口,但他仍保有樂觀心態,也不因此減少社交活動。
現在他盡量不吃燒烤、油炸,也學會調整自己的作息,減少生活壓力。
罹癌至今10多年,現在的他一年出國2次,到處看世界,更懂得善待自己,
「生活其實可以由自己改變!」
經常有患者碰到家人建議要多吃保健食品,如靈芝、冬蟲夏草等補身,姜正愷認為,
治療後若真的很想吃,適量攝取應該無害,但畢竟還是食品,
而非藥物能達到一定效果,
「如果很貴,經濟負擔不起,不吃也無妨。」
姜正愷也鼓勵病友,
遵照醫師指示接受正規治療、調整生活作息與飲食、保持正面樂觀的心情,
就有機會與癌和平共處。
民報x康健雜誌:「與癌共處」癌症專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