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山裡的傳承/噶瑪蘭族找回香蕉絲編織 老技師嚴玉英抓緊傳承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20-10-04 22:39:06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10040025.aspx
山裡的傳承/噶瑪蘭族找回香蕉絲編織 老技師嚴玉英抓緊傳承
最新更新:2020/10/04 10:07
https://i.imgur.com/W5VRKTL.jpg
花蓮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嚴玉英62歲才跟著老藝師開始學習香蕉絲編織,一做就沒
想過要停下,就怕好不容易找回的傳統技藝會再度流失。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9年10月4

山裡的傳承專題1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4日電)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保留完整噶瑪蘭族文化,其中失傳已
久的香蕉絲編織,就是靠著族人一點一點拼湊記憶找回的,高齡82歲的嚴玉英現在每天捨
不得放下工具,最怕又不小心失傳了。
嚴玉英說,小時候有看過媽媽織布,用香蕉絲作成務農用的袋子,很耐用但布面摸起來很
刺,不適合穿在身上,當時媽媽跟她說,「做香蕉絲很辛苦,也沒人要用,不要學」,早
年生活窮苦,張開眼就要工作、賺錢,根本沒時間思考文化。
嚴玉英雖只有國小畢業,但精通噶瑪蘭語、阿美語、日語、閩南語及中文,不過早年為了
賺錢養家,長年埋首工作,即便從小生活在噶瑪蘭部落,真正重視文化議題,則是受到先
生階萬來推動噶瑪蘭族正名運動影響。
https://i.imgur.com/XuZITfa.jpg
花蓮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嚴玉英今年已82歲,與5名工藝師共同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
化資產,登錄的工藝師中,目前只剩她還在持續織布。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9年10月4日
嚴玉英在文獻資料中看到香蕉絲做成的衣服,種下來香蕉絲工藝復甦的種子,62歲終於如
願跟著老藝師學習香蕉絲編織。
嚴玉英說,香蕉絲選用約14個月大的香蕉樹,按照樹幹的不同部位,可分為3種不同用途,
砍下來要反覆刨削、泡水,直到削成棉線的粗度,歷經約2週時間,才能捆成線球,進到編
織程序。
嚴玉英說,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辛苦,製成線材耗費體力,織布過程考驗技巧,曬乾的
香蕉絲很脆弱,力道拿捏不好就會斷裂。
嚴玉英說,那時學的是傳統地織機,要坐在地上雙腳伸直,久了容易抽筋,記得第1天上課
還有20多人,到結訓時只剩8人,連製成線材的前置作業都沒開始,人都「嚇跑了」,這才
了解媽媽當年說的話。
2015年連同嚴玉英在內,共有6名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
隨時著長輩逐漸凋零,目前只剩3名還在世,不過朱阿菊、許來富年邁生病,只剩嚴玉英還
在持續織布。
https://i.imgur.com/4fAO3FE.jpg
花蓮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嚴玉英已經82歲,視力逐漸退化,仍戴著老花眼睛,憑著
手感進行香蕉絲編織前置作業。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9年10月4日
https://i.imgur.com/8AbCJ7u.jpg
花蓮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嚴玉英每天準時到工作坊報到,連細微的前置工作都難不
倒她,熟練地完成線材修補。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9年10月4日
地方人士目前正積極為3名仍在世的香蕉絲耆老保存者向中央申請國定「重要傳統工藝」保
存者的身分,希望能有更多經費、資源挹注,舉辦更多傳習課程。
目前新社部落已培育11名族人,按古法編織香蕉絲,目前部落也正依程序向花蓮縣文化局
提報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
香蕉絲編織成為嚴玉英的生活重心,找回了噶瑪蘭族傳統服飾,工坊也不斷推陳出新研發
新產品,嚴玉英很好學,就怕跟不上年經工藝師的腳步,帶著老花眼鏡從旁學習。她說,
看不清楚,就用手感覺,「還好香蕉絲認識我」摸一摸就做得出來。
除了在工坊創作外,嚴玉英現在也接下傳承工作,固定在花蓮豐濱鄉新社國小及宜蘭鄉開
班教學香蕉絲編織,她說,從沒想過自己只有國小畢業又不識字,有一天也能成為老師,
即便交通往返再累,「只要有人願意學,哪怕是只有一個,也要教」。(編輯:孫承武)
1091004
https://i.imgur.com/RXHi0jA.jpg
噶瑪蘭族特有的香蕉絲編織,選用約14個月大的香蕉樹,砍下來要反覆刨削、泡水,直到
削成棉線的粗度,歷經約2週時間,才能捆成線球開始編織。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09年10
月4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