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原住民族與博物館」系列講座

作者: 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   2016-05-03 19:28:22
「原住民族與博物館」系列講座
http://www.cis.ntu.edu.tw/blog/2016/02/22/2016lecture/
法律與文化發展是台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近年關注的三個核心議題之一。我們於
2014年即舉辦過一系列以文化資產為題的演講與座談,討論文資法規對原住民族文資
認定的影響,尤其側重在影響原住民族甚巨的儀式一類的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我們
將把目光移到博物館典藏的原住民族文物或遺骸上,討論「返還」相關議題。
近年來隨著卑南遺址發掘、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佳平祖靈柱國寶婚禮等事件
,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討論博物館(或學術機構)中的原住民族文物/遺骸該何去何從,
也出現了文物返還的聲音。博物館在關注之餘,這幾年也越來越重視與藏品的源出社
群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透過文物返鄉、與部落聯合策展等方式,讓相關藏品能以另一
種方式回到部落,產生新的文化連結和意義。由於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博物館法》
,明訂應設置原住民族博物館,以蒐藏、保存、研究原住民族文獻、歷史與文物,藉
此契機,台大原民中心決定將「原住民族與博物館」定為今年度公共議題的主軸,規
劃系列講座(上半年)及論壇(下半年)來討論博物館裏的原住民相關藏品與原住民
以及典藏機構的關係,並從法律、知識、倫理的角度探討器物與人體遺骸兩個範疇的
博物館典藏,希望讓台灣主流社會及原住民族,政府單位、典藏機構及部落之間能開
啟對話、尋求共生,確保落實台灣成為多元文化的社會。
上半年共計四場講座。首先邀請國立台灣博物館的李子寧副研究員為大家介紹「文物
返還」這個議題的背景、發展跟現況;接著引介紐西蘭在此議題上的作法,邀請國立
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楊翎副研究員談紐西蘭如何建立提供毛利人諮詢、參與博物館和文
化資產的共治原則方針,也邀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杜麗琴小姐介紹Te Papa博物
館針對毛利祖先遺骸提出的奧提羅亞的呼喚回歸計畫和執行情況;最後,我們把焦點
拉回台灣,邀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江芝華助理教授為我們介紹當代考古學家對於考
古發掘出土原住民遺骸的處理方式及態度轉換。下半年的公共論壇尚在規劃中。
此系列講座承蒙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特此感謝。
◆◆◆
http://i.imgur.com/pWDwrz7.jpg
【國際「文物返還」的論辯與執行現況】
時間:3月15日(二)18:30-20:30
地點:The Lightened 咖啡廳(台北市溫州街74巷5弄3號)
講者:李子寧先生(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
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演講內容簡介:
隨著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擴張,第三世界和原住民族群的文物、聖物及人類遺骸於
十九世紀開始大量流失,進入文物商人、探險家、殖民地官員或各地博物館的手中。
二次戰後,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和後殖民的發展等因素,相關博物館文物歸屬的法律
及倫理議題逐漸受到關注,而美國基於對原住民族主權的尊重而於1990年通過的《原
住民墓葬保護與歸還法》,則成為文物返還的重要里程碑,引發了後續數十年的正反
討論及實踐。本演講將介紹《原住民墓葬保護與歸還法》執行26年後,美國國內及國
際對於文物返還議題的討論和執行現況,也會帶入2002年由歐美18座著名博物館聯名
發表的《寰宇博物館聯合聲明》提出之角度,討論博物館在文物返還議題中能扮演怎
樣的角色。
延伸閱讀:
鄭惠英 1997 〈遺骸暨文物歸還原住民行動:以美加為例〉。《博物館學季刊》
11(1): 71-75。
陳翼漢 2003 〈博物館的藏品是誰的?:幾個文物回歸例子初探〉。《博物館學季
刊》17(3): 35-52。
柯秀雯 2011 〈從衝突到合作:淺談博物館的文物歸還問題〉。《博物館與文化》
1: 103-129。
張慧端 2012 〈博物館館藏原住民文物之保存與歸還議題探究〉。《博物館學季刊
》26(3): 133-149。
李金賢 2013 〈進出博物館之間:文物歸還與木乃伊柯象〉。《國立臺灣博物館學
刊》66(1): 49-74。
【博物館的在地嵌入與雙重主義-從紐西蘭毛利政策談起】
時間:4月12日(二)18:30-20:30
地點:The Lightened 咖啡廳(台北市溫州街74巷5弄3號)
講者:楊翎小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展示經歷包括
:巴布亞原始藝術、大洋洲廳、海角印象、好好吃等近40餘場。主要興趣為跨文化博
物館的比較研究。)
演講內容簡介:
1901年紐西蘭殖民政府鑒於毛利傳統器物頻繁出口到歐美國家,頒布「毛利古物法案
」限制原住民遺物及具歷史意義的物件出口,作為凝聚歐裔移民者認同新國家的途徑
。二戰之後,受到新興國家和歷史意識的影響,博物館被迫反思國家詮釋、國家認同
、歷史立場以及博物館社會角色和專業發展,包括:地方族群的歷史、知識之蒐藏和
保存,以及歐洲移民帶來的衝擊和影響。1980年代博物館對毛利文物所有權和控制權
日益受到挑戰,第一宗以毛利珍寶為主題的國際巡迴展推出後,開始逐步落實雙文化
政策,重視與毛利部落共同合作關係。1990年代,紐西蘭政府針對四座主要博物館,
立法推動保障毛利人法案,提供毛利人諮詢、參與博物館和文化資產的共治原則方針
。以確保毛利族群在保存、展示傳統文物上,擁有更多的控制權,特別是這些珍寶藝
術等同於族群的文化和認同,必須被視為活生生的和動態的,而不是凍結的時間膠囊
,需要被釋放,解放和爭取更自由的詮釋空間。
延伸閱讀:
楊翎 2010 《「大洋洲」展演的意義與實踐:環太平洋地區三座博物館的比較》。
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楊翎 2013 〈紐西蘭 Te Papa 國家博物館展示合作考察報告書〉。
楊翎 2014 〈紐西蘭博物館的後典範興革:從島嶼記憶之重塑與展演談起〉(錄影
/ 錄音)。「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論文發表

王嵩山、楊翎(編) 2008 《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
王嵩山、楊翎、何傳坤 2007 《大洋洲的人、文化與自然》(目錄)。
【Toi moko毛利文面頭顱的多重意義與文物返還】
時間:5月10日(二)18:30-20:30
地點:The Lightened 咖啡廳(台北市溫州街74巷5弄3號)
講者:杜麗琴小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目前任職於國家文化藝術
基金會。曾兩度獲102年「世界南島國際學術研究、交流及人才培育」碩、博士生論
文可行性之文獻、資料搜集補助及103年研究碩、博士生論文田野補助。於2014年2-3
月及7-9月進入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的奧提羅亞的呼喚回歸計
畫(Karanga Aotearoa Repatriation Program, KARP)擔任實習研究員。)
演講內容簡介:
毛利族於歐洲人尚未抵達紐西蘭前的傳統社會中,會將生前文面的親人或敵人的頭顱
砍下,製成如木乃伊般可以長久保存的文面頭顱,今日的族人稱這些紀念物為Toi
moko。19世紀初期,毛利人以當地物產與歐洲人交換毛瑟槍,引發「毛瑟槍戰爭」
,期間毛利人投歐洲人所好,將所藏之敵人文面頭顱拿來交換毛瑟槍、彈藥,後來卻
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逐漸演變成殺害奴隸後施以文面,製成「mokomokai(文
面奴隸)」的殘忍交易,這些頭顱也因此從文物仲介商輾轉流入王公貴族的蒐奇櫃,
進入歐美公共博物館成為人類學標本,20世紀以後,也成為原初藝術的藏品。1970年
代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即開始與藏有文面頭顱的海外博物館展開協商,提出回歸祖先遺
骸的請求,並將頭顱正名為Toi moko (祖先的頭顱)。 2003年起,紐西蘭政府指定
唯一的國家博物館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下稱Te Papa)為紐
西蘭政府進行祖先遺骸回歸之研究、協商與執行的對外代表單位,政府以專款專用方
式在Te Papa之下,成立奧提羅亞的呼喚回歸計畫(Karanga Aotearoa Repatriation
Program)。該計畫為全球少數以博物館為主體,主動進行國際祖先遺骸回歸的組織
。 Te Papa透過國家級的marae建立國族認同,經由回歸Toi moko復振傳統文化與儀
式,並與部落(iwi)形成夥伴關係,致力於將殖民時期拋棄的暗黑遺產Toi moko轉
化成毛利族共同的祖靈。截至2015年底,共有60個國際機構或個人收藏家,總計歸還
154尊Toi moko給紐西蘭。
延伸閱讀:
1. Druett, Joan著,陳榮彬譯,2015。《了不起的帕圖伊亞:庫克船長的傳奇領航
員》。台北:大塊。
2. Hanson著,趙潔恩譯,2009。〈毛利的文化發明/建構〉。在《群島之洋:人類
學的大洋洲研究》,童元昭主編,頁:175~200。台北:商務印書。
3. Weiner, Annette著,張帆如譯,2009,〈不可異化的財富〉。在 《群島之洋:
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童元昭編,頁115~148。台北:商務印書。
4. 杜麗琴,2014。〈祖靈,標本、藝術品:毛利文面頭顱的離散、蒐藏與回歸〉,
在《博物館件、區辨與聯結-第二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頁63~94。臺中:逢
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5. 杜麗琴,2014。〈祖靈、敵人,藝術品〉。103年世界南島研究碩、博士生論文田
野補助案成果報告。
有關Toi moko:
1. Learn about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oi moko (tattooed, preserved
heads of Māori or Moriori origin).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2. Robley, Horatio Gordon, 1896. Moko; or Maori Tattooing. Landon: Chapman
and Hall.
有關Te Papa回歸計畫:
https://www.tepapa.govt.nz/about/repatriation
有關回歸的儀式: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obfYENpS8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79u8LtUvM
【誰的祖先?考古發掘中的人體遺骸及原住民考古學】
時間:6月7日(二)18:30-20:30
地點:The Lightened 咖啡廳(台北市溫州街74巷5弄3號)
講者:江芝華小姐(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
演講內容簡介:
本演講透過美國九十年代通過「美國原住民墓葬保護及歸還法案」的爭議,來討論當
代考古學家對於考古發掘出土原住民遺骸的處理方式及態度轉換,並以原住民考古學
的角度重新思考考古學與原住民社群間的關係。
◆◆◆
報名網址:https://goo.gl/8P7bIY
報名人數:40人(因場次座位有限,報名後若因故無法出席,請務必來信通知)
◆◆◆
聯絡人:黃先生 / 02-33664995 / [email protected]/*
作者: tonyscat (Wall瑪律呀)   2016-05-05 18:56:00
作者: windgodvocx1 (′‧ω‧‵)   2016-05-07 02:25:00
借轉博物館板~
繼續閱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