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2015.05.17 大分事件一百週年

作者: shinshong ( )   2015-05-18 21:45:06
https://www.facebook.com/yuliman1971/posts/889826441061039
今天(2015.05.17),是大分事件一百周年整。
  在一百年前,大正四年(1915)五月初,璞石閣支廳長松尾溫爾率員巡視位於拉庫拉
庫溪南岸的喀西帕南駐在所,當地的布農族人以酒會歡迎支廳長,席間族人唱歌致意,由
於歌詞中有「檻中的鹿隻宰殺容易,但是須待好時機」等語,讓這場酒會的情勢變得十分
微妙。就在五月二日,喀西帕南駐在所才向當地部落追繳了15把槍枝,這等於將族人原本
打獵護身的重要維生利器白白送到日本人手中,一旦失去槍枝,生活便會立刻陷入困境,
因此當地族人十分憤怒,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之下對著璞石閣支廳廳長松尾溫爾唱出如此的
歌曲,很難不讓人聯想有著言外之音。
  大正三年(1914)五月底,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帶領軍隊討伐太魯閣,是為太魯閣
戰爭,由於原住民手中的獵槍在平時是打獵的工具,但也是抵抗日本人的武器,所以在太
魯閣戰爭的同時,佐久間左馬太也接著推行「南蕃槍枝收繳行動」,企圖將臺灣原住民手
中槍枝彈藥全部收繳,以利山區統治。七月一日,日本警察就召集了從奧蕃到璞石閣(從
內山到近山地區)各社的頭目以及有力者,希望各社能繳交所有的槍枝,結果是到同年十
月,收到了980把槍,但仍有原住民不願意就此交出維生的利器,對他們來說,這些槍枝是
父祖所遺留下的財產,是維生狩獵的利器,絕對不容許讓外人奪走。也因此「南蕃槍枝收
繳行動」在東臺灣,掀起了一連串的抵抗活動。
  日本人一連串的「南蕃槍枝收繳行動」掀起了布農族人的熊熊怒火,五月十二日上午
,喀西帕南社得到附近拉庫拉庫溪以及新武呂溪諸社的幫助,突襲了喀西帕南駐在所以及
附近的腦寮,衝突中十名警手被殺,武器被奪走,駐在所被焚毀,史稱喀西帕南事件。喀
西帕南事件震驚了花蓮港廳,於是派遣警務課長宇野英種帶領人員收斂屍體並搜捕兇手。
  受到喀西帕南事件的激勵,大分社總頭目阿里曼西肯與其兄拉荷阿雷率領五十多名壯
丁,於五月十七日早晨日警用餐時攻擊大分駐在所,當場造成十一名日警死亡,另外一位
在逃亡時被殺,而大分駐在所也遭到焚毀,史稱大分事件。大分事件中起事者除了大分社
之外,新武呂溪的拉馬達星星也帶領一百多名族人前來支援,由於被殺的警察官階相當高
,花蓮港廳立刻向外求援。之後因為受到日警搜捕,阿里曼西肯與其兄拉荷阿雷率領族人
遷居到塔馬荷社。
  大分事件對日本統治東臺灣的影響十分深遠,由於在歷年來的武裝衝突中,由於道路
交通不便,日本無力征討當地布農族部落,駐在所一再遭受攻擊,無奈之餘花蓮港廳只能
以消極的通電網來阻隔蕃地和平地,同時開始計畫沿著拉庫拉庫溪開闢一條道路,直通大
分地區以討伐當地部落。大正七年(1918)玉里支廳長松尾溫爾率領路線調查隊踏查八通
關越道路預定路線,大正八年(1919)六月,八通關越道路正式動工。今日玉山國家公園
南安遊客中心前的《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碑》,上面仍然刻著八通關越道路的動工以及
完工日期:大正八年六月十日起工,大正十年一月二十二日完成。
  八通關越道路完工之後,布農族人的抵抗並沒有因為日本人勢力的再度進入而稍歇,
反而又有許多日本人遭受到攻擊死亡,為了報復歷年來日人在此地的傷亡,大正十年六月
十八日晚,日本人誘殺大分一帶托西佑社頭目共23人,新武呂溪的拉馬達星星之弟也同時
遇害,黎明時分軍警聯合部隊開始在大分地區展開蕃社掃蕩,破壞耕地、焚毀布農族人屋
舍、沒收槍枝,這次事件被稱為大分大屠殺。
  原本居住在塔馬荷社的阿里曼西肯與拉荷阿雷,由於當地不利於用大規模軍事征討,
於是總督府改採懷柔政策,昭和四年(1929) 十一月阿里曼西肯向臺東廳長表達歸順之意
,並攜帶眷屬遷出塔瑪荷社。而拉荷阿雷則仍然死守塔馬荷社,繼續抵抗日本人,最後總
督府不得不接受拉荷阿雷所提出的條件,昭和八年(1933)四月,拉荷阿雷帶領部落族人
來到高雄,在高雄州廳前舉行歸順式,是臺灣最後一個向日本人歸順的原住民部落,被稱
為「最後的歸順蕃」。
https://goo.gl/UaaBrv 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之碑
https://goo.gl/OYyqFo 大分警察官吏駐在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