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憂鬱不是你的錯 深入了解精神醫學與抗鬱

作者: littlewren (wren)   2020-03-10 09:50:08
憂鬱不是你的錯 深入了解精神醫學與抗鬱方式
2020-02-12 12:21ép合新聞網 / 讀.書.人憂鬱症
書名:《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作者: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19年9月27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憂鬱症將在2020年成為影響全球的三大疾病之一
,憂鬱症患者人數將上升到3.5億,將近每20人之中就有1人罹患憂鬱症!當世界各國人民
的物質生活普遍提升的情況下,為什麼人們的精神健康指標卻「直直落」呢?
本書《精神疾病製造商》作者英國學者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一路從佛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R.D.連恩的反精神醫學主張,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醫學與發展歷史,並同
時結合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探討造成憂鬱的根源,尋找憂鬱的解方。
心理健康的危機已成為二十一世紀重要的「公共議題」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現
在全球有三點五億人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到了二○二○年,它將成為失能的主要成因。
根據二○一四年歐盟國家的社區研究數據和統計,我們發現,在冰島、挪威和瑞士,十八
至六十五歲的成年人口中,有百分二十七在過去一年至少曾罹患過一種類型的心理疾病,
包括濫用藥物、思覺失調、憂鬱症、焦慮症和飲食失調等引起的問題,估計受影響人數有
八千三百萬人。 在英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某一年經歷過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
心理健康問題成為最龐大的「負擔」——占全部疾病百分二十八,而癌症和心臟病各占百
分之十六。
然而,這種負擔完全不是平均分散在人群中。正如英國的心理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
h Foundation)二○一七年的一份報告所顯示,如果你是窮人或低收入者,你有心理疾病
的機會便大得多:「人口學上最重要的差異與家戶收入和經濟活動有關。據報告,生活在
最低家戶收入水平(低於一千二百英鎊)的人,有近四分之三在一生中都有過心理健康問
題,相較之下,最高家戶收入水平(超過三千七百零一英鎊)者只有百分之五十九。」
對於失業的人來說,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則更高:「據報告,目前失業者有絕大多數(百
分之八十五)經歷過心理健康問題,對比之下,有償就業者則是百分之六十六(全職工作
者是百分之六十一)、退休人士為百分之五十三。」
這一數字之所以特別高,很可能是自二○○八年的金融崩盤以來,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要令
失業者和失能者找到工作而令他們面臨巨大壓力,這種壓力透過殘酷刪減和終止救濟制度
而更為增強。在英格蘭的心理健康服務被刪減百分之八的時候,心理健康團隊收到的轉診
率則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一位重要的心理健康政策學者寫道:
財務問題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連結,對於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工作者而言是眾所周知的。失業
、收入下降、無法應付的債務、住房問題和社會貧困,都會減低幸福感和韌性,並造成更
多的心理健康需求和酗酒問題、更高的自殺率、更大的社會隔離和更糟的身體健康。舉一
個例子,百分之四十五的負債者有心理健康問題,而沒有負債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四有狀況
。此外,總體經濟衰退,不但影響一些成人的心理健康,也影響他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
量的研究證實,整體經濟衰退和失業對於自殺和自殺意念蔓延的比率有所影響。
在希臘,歐盟機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二○○八年金融崩盤以來實施殘酷的緊縮政策(
「左翼激進聯盟」〔Syriza〕政權自二○一五年上台後繼續執行),某位主要的執行人還
稱其為「精神上的坐水凳」(mental water-boarding)。健康經濟學家斯塔勒克(David
Stuckler)在研究中提出緊縮政策對全球自殺率的影響,也就是因「經濟」導致的自殺
,「希臘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它曾經是歐洲最低自殺率的國家之一,但現在上升
幅度已超過百分之六十」。整體來說,在每一百至一千個憂鬱症新案例中,或是每十次的
自殺嘗試,都會有一次自殺成功(在不同國家數據會有差距)。斯塔勒克說:「在希臘,
調查顯示憂鬱症病例增加一倍;精神疾病的服務資源不勝負荷;慈善機構的求助熱線來電
大幅增加。」
政府砍福利、刪減衛生和社會服務,又聯合媒體宣傳,將失業者和失能者貶低為「社會的
寄生蟲」和「懶人」,都對這族群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損害,並導致仇恨犯罪(hate crime
)的增加。而過去三十年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也戕害了就業者的心理健康。在二○一五至
二○一六年,壓力因素占了缺勤成因的百分之三十七,也占了所有因健康狀況不佳導致的
工作日損失的百分之四十五。 新自由主義計畫的重要元素就是工作強度增加,它是工作
壓力蔓延的原因。然而,工會領導層未能(儘管他們有很多機會)有效組織反抗新自由主
義的進攻,也是原因之一。在一個有關工作壓力議題的會議上,有位記者如此評論:
我聽得越多,就更加認為,個人的心理健康,似乎已成為更廣闊的對峙戰場。(人們很容
易認為,勞資糾紛的第一線,已經從罷工糾察線轉移到個人額頭上的皺紋,即集體的不滿
已變成個人的心理交戰。在一九八○年代,每年平均因罷工損失七百二十一萬三千個工作
日;但到二○一○至二○一五年期間,這個數字下降至六十四萬七千個工作日。與此同時
,因壓力致病而失卻的工作日,卻從相反方向呈指數增長,包括一九九○至一九九五年期
間,因職業壓力而損失的工作日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從個人層面而不是更廣闊的勞動力
層面來看,壓力似乎取代了像不正義、不平等、挫折等較舊的概念。
實際上,很少人可以不受競爭的無情壓力所影響,到了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時代,壓力
就變得更為強烈。根據上文引用的心理健康基金會報告,只有百分之十三的受訪者自稱具
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這是社會上兩個主要群體的問題。一方面,這對資產階級來說是個問題。正如英國馬克思
主義經濟學家哈曼(Chris Harman)所說:「資本家希望有心滿意足的工人而進行剝削,
其方式如農夫想要滿足的母牛一樣。」工人不快樂、壓力過大,生產力也較低。因此,近
年來全球「幸福產業」增長,並往往得到國家政府和大企業的支持,它們追蹤人口的「幸
福」水平,推動大眾以個人化方式來處理壓力(如「正向心理學」)。 然而,除了這些
倡議,政府也重複開出空頭支票,說要增加心理健康支出,但兩者都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
題。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62gWvb
作者: s523698 (523698)   2020-03-10 10:14:00
資訊推
作者: miminiania (咪咪咩)   2020-03-10 11:28:00
但無解推
作者: qien (:[)   2020-03-10 13:49:00
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很大
作者: DCcheng   2020-03-10 18:20:00
QQ我卻無法怪罪社會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