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隋唐帝國的問題是不是過度整合?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0-07-13 06:01:25
恕刪部份,閒聊一下
※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銘言:
: 再斷裂有比漢朝時期斷裂嗎?
: 漢朝連考試都沒有,只能用舉薦的方式當官
竊以為東漢初已有試圖縮小士庶對立,章帝以"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
來更加注重察舉前的實績,可視為重建社會結構的衝擊下,士階層的一小部份
將下移為庶民的概念
到了順帝時的132年,察舉後面開始出現覆試的門檻,《後漢書》:
"..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
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
意思是詣公府課試者,以副本納之於宮之正南門-端門,再由尚書審核
得到的評價為:"自左雄任事,限年試才...故雄在尚書,天下不敢妄選,
十餘年閒,稱為得人.."
: 士庶對立漢朝時期就存在了,而且更加嚴重
其實精確一點的講法是,直到東漢才把這問題給明朗化,《漢書》敘述了西漢初
有一群庶民布衣出身的俊傑之士:
"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遠跡羊豕之間,非遇其時,
焉能致此位乎?...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
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明已",此外還有朱買臣、主父偃等都是
《新唐書》也說明西漢初年"先王公卿之冑,才則用,不才棄之,不辨士與庶族
然則始尚官矣"
所以前面提過的東漢章帝,在76年的該詔裡,懷舊了起來:"..今刺史、
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
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繫閥閱.."(後漢書)
然而東漢初的努力,終究無法阻止家世門第的侵攻,在韋彪的"士宜以才行為先,
不可純以閥閱"(後漢書),似已透露出門閥的端倪
直到東漢中後期的《潛夫論》,痛批當時有"口正心邪"的風氣:"論古則知稱夷、
齊、原、顏,言今則必官爵職位;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
又云"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
還有東漢末仲長統《昌言》:
"天下士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
門閥制度已悄然成形,後雖有曹操試圖打破,但曹丕時代又走起回頭路
→ u10400068: 第一個論點是我沒想清楚,但是第二個論點我是如此理解07/11 23:11
→ u10400068: 的,我之所以說漢代士庶之間隔閡沒那麼大,是因為查舉07/11 23:11
→ u10400068: 制度是依靠“鄉論”,鄉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漢代地方07/11 23:11
→ u10400068: 社會的士族和平民共生的形式。但是科舉制度使這些不再 07/11 23:12
《抱朴子》:"靈獻之世,閹官用事...「古人欲達勤誦經,今世圖官免治生。」
蓋疾之甚也"
當天災人禍不斷降臨漢末之際,平民正為如何爭一碗飯而苦惱
儒士卻拚死拚活獲取名聲,就得以不必擔心生計
兩相對照,和平民共生的難度不小?
講到名節就自然聯想到曹魏初期的浮華風氣,只不過理由換成無法真正施展才華抱負
從而對士宦產生的消極態度,其言行舉止中,包含著自己的從政志望在裡面
作者: u10400068 (J.P)   2019-07-11 23:11:00
第一個論點是我沒想清楚,但是第二個論點我是如此理解的,我之所以說漢代士庶之間隔閡沒那麼大,是因為查舉制度是依靠“鄉論”,鄉論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漢代地方社會的士族和平民共生的形式。但是科舉制度使這些不再漢末那是非正常情況,但是戰亂之時士族也起到庇護人民的作用,更甚者還帶領人民一起遷徙,東州人就是顯例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20-07-14 00:52:00
作者: u10400068 (J.P)   2020-07-14 01:48:00
不太可能,那些移民有些搞不好是部曲,蜀書當中有記載東州派出身的人物帶著部曲與宗族一起進入董和率宗族西遷,之後劉備徵他為中郎將,可否是其有軍事力量的例證?抱歉,董和非東州人不過以上幾人的出身沒有表示出他們地位低下,李嚴在入蜀之前也有做官紀錄,他們在劉璋、劉備父子帳下都有參與軍事的紀錄,由此可知他們是有軍事能力,沒有部曲何以培養?總不能憑空生出來吧就算有幾人是以商議軍事的身份而參與,也不能說他們就是讀書而沒統御能力,若是讀兵書可成軍事能力,那麼蜀地應該偏地軍事人才,因為蜀地大族文職化非常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