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保羅‧鮑爾斯《遮蔽的天空》

作者: mugicha (mugi)   2020-10-16 11:52:40
書名:遮蔽的天空 The Sheltering Sky
作者:保羅‧鮑爾斯 Paul Bowles
分類:美國文學
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書裡面的一段話。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會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作一座永不乾枯的井。
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現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真的。
你會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個特定的下午,某個深深成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
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
也許四或五次吧,甚至可能沒有那麼多,
你會看到滿月升起幾次呢?也許二十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窮。」
——保羅‧鮑爾斯《遮蔽的天空》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that i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遮蔽的天空》一書在 1990 年改編成同名電影,
在電影的結尾,保羅‧鮑爾斯現身也獻聲,唸出了這段文字。
該部電影的配樂是坂本龍一,
他後來在 2017 年的專輯《async》的一曲〈fullmoon〉中,引用了這段聲音,
除保羅本人唸的英文版外,還另外找了九個人用九種語言詮釋,構成了一首曲子,
戴著耳機聽,會完全沉浸在那個氛圍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K1VYUY_BI
這本小說是美國人在撒哈拉沙漠上討論存在主義跟虛無主義的故事。
然而我在閱讀前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會看到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的描述實在很不好讀,這種內容其實滿吃個人經驗的,
像是最開頭引用的那段「生命是一座永不乾枯的井」,
如果曾經有過一樣的想法,那麼閱讀的時候會很有共鳴,
不然的話連看懂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自己就有類似的經驗,也曾想過自己童年的那幾個下午,
所以有被這段文字打到,共鳴感強烈,
反之我對其他存在主義作家的共鳴感可能稍微低一點。
看書的時候,某些主角們之間的對話句子都曾經是我也想過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男女主角間有這樣一段對談:
「日落是如此悲傷的時刻。」不久後她說。
「我看一天的結束,任何日子,我總覺得那是整個時代的結束。
還有秋天!那可能也是一切的完結。」
我有過完全相同的想法!!!
書叫《遮蔽的天空》,是因為遮蔽的天空把夜晚藏在後面,
然而天空雖然保護人們免於面對存在的恐懼,其後仍是一片未知的黑暗,
人在其下何其無知又脆弱。
「而包裹在話語裡的,會是思想。」
在把話語抽離之後,獨自的呢喃與思想究竟是什麼的探索?
故事的基調是隱晦且幽暗的,地點背景是非洲沙漠,那邊什麼都沒有,
對從美國遠道而來的主角們而言也是全然陌生,
聽不懂阿拉伯語所以被剝奪的話語權、一無所知又糟糕的空間,
在外在惡劣的環境下,只有不斷重複的生活、熾熱的艷陽、看似無窮的荒漠作伴,
探究內在、生命、宇宙、死亡、存在的意義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看書的時候可以先看最後的內容簡介,會大概知道劇情走向,
不然可能看完第一章還是一頭霧水 (然而這本書在第二章後半開始才最精采)。
這本書就算知道劇情怎麼走,也依然無法預測敘事表現,
思想跟內在的探索才是這本書的主軸。
這本書的兩篇序文非常有助於爬梳文章脈絡,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手法也都很精準,
推薦看完書之後再來補最開頭的序文。
主角們的性格不同,有人是一直逃避去面對自我的孤獨、
有人接近宿命論般的害怕每個徵兆,也有人左右逢源。
最後他們探索的旅程奔向了不同的終點,
第二章末段和第三章的描寫真的非常驚人,像是詩一樣,
有種非常殘暴的美,讀起來異常震撼。
序文有一段記錄了保羅‧鮑爾斯曾說過的話:
「在我撰寫《遮蔽的天空》這部小說時,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不是遊客,
如同我的主角波特一樣。」他這樣告訴一個為他作傳的記者。
他這部小說在前面篇幅藉由波特之口如此明白陳述:
「他不認為自己是個遊客,他是個旅人。
其中的差異有一個部分是時間,他會這樣解釋:遊客通常在數週或數個月後匆匆趕回家;
旅人不屬於任何地方,總是用幾年的時間緩慢地從地球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
或許就是這種人才寫得出這樣的小說吧。
主角們在移動中尋找自我、尋找「家」,終於抵達了不同的結局。
每一章章首各自引用了其他書的內容,目前手邊沒有書所以憑印象打,
第一章講人們總是會根據過往的回憶過活,
第二章是 Paul Valery 的文字,講一個將死的男人對著鏡中的自己道別,
第三章則是 Kafka 的文字,講人生過了某個點後再無回頭路,然而生命勢必會到該點。
這幾段話很詩意的描寫了本書的故事,
彷彿被困在過往逃避現實之人、彷彿在鏡子映射下有另外一個自我之人,
連滾帶爬的走下不能回頭的探索之旅。
第一章叫撒拉哈飲茶,透過某個故事人物口中講述了一個故事:
三個阿拉伯女子費盡前往沙漠打算煮水飲茶,卻在喝茶前就死亡。
探索之旅有終點,但究竟探索得到什麼就因人而異了。
作者: zucca (修羅)   2020-10-16 12:27:00
作者: Nolan5566 (諾蘭‧五六)   2020-10-16 13:06:00
內行,之前麥田特價五折買到這本有夠爽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10-16 14:05:00
作者: hsueh312 (hsueh)   2020-10-16 14:42:00
現在博客來特價49折
作者: jjpeace (jojo)   2020-10-17 20:34:00
感謝推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