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死前七天》

作者: Leeling (李鈴)   2020-02-18 23:40:25
書名:死前七天
原名:Seven Days to Live
作者:Carina Bergfeldt
譯者:胡玉立
出版:遠流出版
本書作者身為犯罪小說作家,同時也是一名記者,為了范恩‧羅斯這位將在
七天後被處刑的囚犯,從瑞典飛到美國德州訪問他,紀錄這位死刑犯最後七
天的生命。
我原以為本書從頭到尾都會聚焦在范恩‧羅斯身上,也許包括這宗案件、他
的過去、他的牢獄生活、他的內心想法、那些仍堅信或已後悔的念頭……等
等,但一邊翻閱一邊才發覺,他只是一個引子,作者透過他而廣泛談及的、
另外採訪的,是圍繞著與這場七天後的死刑相關或相似的種種人事物。
死刑的存廢是在我目前能想到的,最難達成共識或定論、也對所有牽涉其中
的人都會造成傷害的議題,我個人至今仍沒有結論,作者或許也是,她很冷
靜地用不帶定見的記者專業態度來記錄各段訪談,至於對書中各種不同角度
的看法所產生的感受,就留給我們讀者自己細細體會吧!
▍還剩七天:范恩‧羅斯
整本看完之後發現作者與范恩也就只有在這天見面訪談而已(當然是透過安
全玻璃用電話進行),不是我以為的倒數七天、每天都談。因此與范恩相關
的訊息多半也都在這一章揭露,包括他從被判刑到確定執行死刑的日期,中
間已經過了十年。
在這十年中他最想念的是什麼?蔬菜水果的味道、與人的碰觸,這些平常人
們每天在做的、理所當然的小事情,對他來說是如此遙不可及,德州的死刑
犯不允許與他人有身體接觸。
被剝奪這些小事情、與剝奪他的生命比起來,哪個嚴重?如果他承認犯行,
判決就會是終身監禁,但是范恩拒絕了:「看看我現在這個地方,看看我過
的是什麼日子。被監禁成這個樣子,毫無人生可言。我存在,但我不是真的
活著。我不想死,但我也不想一直這樣活下去。」
想到我們平日早就習以為常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竟會是足以支持一個人
要或不要活下去的力量,讓我忽然對自己生活中的麻木與無意識感到一陣酸
苦。
范恩不認為死刑有阻嚇其他犯罪的功能:「如果處決一個人可以遏止其他人
殺人,早在第一次執行死刑之後,就不該再有任何殺人案發生了。」但,如
果死刑是針對一項錯誤行為的懲罰與後果呢?以范恩的案件來說,他也不承
認犯行,他告訴作者在整個偵查與起訴過程有許多疑點,事情不是他做的,
而上訴會成功嗎?
▍還剩六天:冤獄
記得曾在網路上看過幾個介紹歐洲的監獄反倒豪華得像是商務旅館或星級飯
店,不過,德州監獄不是這樣。德州對待死囚犯的作法極端嚴苛,並以此聞
名全美。而長期隔離也帶來不少後遺症。
在這一章裡作者訪談了一位坐了十八年冤獄出來的無辜人民,最後獲得了清
白、失去了青春,獲得了賠償、卻失去了心靈的自由,他的人是出來了,可
是也有太多已經被消滅的部分(不是物理上的)永遠的留在監獄裡。
范恩是這麼說的:「死刑監獄會毀掉你,緩慢而必然。囚犯到這裡來的時候
看起來心智都還好,但在這住了幾年以後,原本的那個人類就這樣消失了。
到了某個點上,原來那個人會變得完全認不出來。」
這一章的主角安東尼有一模一樣的看法:「被孤立隔絕十八年,是會毀掉一
個人的。它會奪去一個人的情感面。那些全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沒有經歷
過的人無法理解。人是為了親密感而被創造出來的。當你把那種感覺從一個
人的身上拿掉,就一定要當心你另外創造出了什麼。」
本章除了冤獄,也提到許多著名的翻案案例、不當定罪的原因、不實自白、
先射箭再畫靶的查案盲點等。那些坐了冤獄的人,在獲釋之前平均坐牢時間
是十年。在美國,無辜被告待在死囚監獄裡的時間總和,遠遠超過一千年。
這整個罪與罰的系統,帶來的究竟是正義多,還是遺憾多呢?
▍還剩四天:承認有罪
在這一天,作者訪談了另外一件兇殺案被害者的母親與姊姊,她們等待這位
殺害了她們至親的兇手從判刑到伏法,也等了十二年。被害者的母親深深明
白自己的摯愛被殺害是什麼感受,於是在觀刑的那天她為兇手的母親禱告,
知道她將會經歷到她經歷過的相同痛苦。
矛盾的是,儘管她仍反對死刑,但犯人伏法終究為她帶來某種程度的解脫。
每個死刑犯的臨終遺言都會被放在德州刑事司法廳的網站,供後人查閱。在
行刑當下,觀刑室的每個人也都能夠聽見犯人死前的遺言,他所說的話,是
道歉、或懺悔,是堅稱無罪、或是態度輕蔑,都會對受害者家屬往後的人生
有天翻地覆的影響。
最椎心的痛苦是,殺人犯的臨終遺言被這麼多人見證,但她們的親人離世前
最後說了什麼?卻永遠不可能有人知道了。
▍最後一天:牧師
最後兩天,作者分別訪談了監獄的典獄長以及牧師,他們應該是在這獄政系
統中見證過最多死囚走向死亡的人了。
典獄長:「我有時候會覺得這一切實在很悲哀,不只是因為他們遭到處決,
也為了那些讓他們走到今天這一步所發生的事,感到悲哀。一個人的生命就
此結束,而那個人也早已摧毀了其他人的生命。這麼多年的職場生涯,如果
要說我學到了些什麼,答案應該是:死刑這件事,沒有人是贏家。它不是終
結。包括死刑在內的每一個死亡,都創造了新的傷口。大家都輸了。」
至於退休的牧師則深受前列腺癌及白血病之苦,距離死亡也已不遠,他以自
己見證了三百多次的死刑,對作者提出肺腑之言:「生命是一份禮物,不要
浪擲它。盡可能做好事,盡可能寬恕。如果這些你都做到了,繼續向前走;
不論是今生,還是來世。」
還分享了一小段往事:一個犯人在被送往亨茨維爾的時候,半途抬頭張望已
經12年沒有看到的太陽,他讓陽光灑在臉頰上好幾秒鐘,然後轉頭微笑說:
「這是可以死掉的美好的一天。」
當牧師要總結他自己的生命(或這段談話)時,也能很坦然的表示:「今天
也是一個死亡的好日子,如果就是今天的話。我已經做好了我該做的了。」
▍最後
范恩的終局是如何呢?作者在這七天的旅程最後又有什麼體悟呢?看看他們
的人生、也回頭思考自己的吧!
看完本書,在查詢一些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另外這本去年才出版的作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371
死囚的最後時刻:我在美國最惡名昭彰的監獄擔任死刑見證人的那段日子
性質應該很類似,並且由於描述的是與本書相同的德州監獄,有幾個例子是
重複的,看看同一件事情對不同的人帶來什麼不同的啟發。希望當我的那天
來臨時,我也能說出「今天是個好日子」。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02-19 01:02:00
好心得
作者: elfeana (nana)   2020-02-19 23:12:00
推!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02-22 00:32:00
第二次看我居然想起玩凱撒大帝四的軍團小士兵衝向敵人的時候會冒出This is good day to die!的句子。所以「這是可以死掉的美好的一天。」可能是西方名言?查一下類似克林貢人講過的話,源自美國原住民文化?克林貢語這麼說: Heghlu'meH QaQ jajva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