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尼采|教育的真正秘密——最廣泛的普及

作者: vikk33 (陳V)   2018-09-12 19:32:38
尼采|教育的真正秘密——最廣泛的普及教育恰恰就是野蠻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229991/%E5%B0%BC%E9%87%87-%E6%95%99%E8%82%B2%E7%9A%84%E7%9C%9F%E6%AD%A3%E7%A7%98%E5%AF%86-%E6%9C%80%E5%BB%A3%E6%B3%9B%E7%9A%84%E6%99%AE%E5%8F%8A%E6%95%99%E8%82%B2%E6%81%B0%E6%81%B0%E5%B0%B1%E6%98%AF%E9%87%8E%E8%A0%BB?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post_link&utm_campaign=01philosophy
我正要用同樣自滿的口氣回答關於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的問題,差不多就在這時,我逐漸
感到,從遠處哲學家的長椅方向傳來的聲音失去了原先天籟的性質,變得急切刺耳多了。
我突然意識到,我在傾聽,我在偷聽,我遏止不住地在偷聽,我伸長耳朵在傾聽。我踢了
踢我也許有些睏倦的朋友,小聲對他說:「別打瞌睡了!那裡也許有我們可學的東西。那
些東西適合我們,即使並不是針對我們。」
我聽到,那個年輕的同伴怎樣相當激動地替自己辯護,哲學家又怎樣用越來越有力的語調
對他進行抨擊。「你沒有變,」哲學家對他喊道,「可惜沒有變,我無法相信,你仍是七
年前那個樣子,那是我最後一次見你,離開你時我懷著希望,但沒有把握。很遺憾,雖然
我不高興這樣做,仍不得不扯下這段期間你給自己披上的那張現代教育的皮——我在那下
面找到了甚麼?仍是同樣不變的『概念式』(intelligibel)特性,就像康德所理解的那
樣,但可惜也是不變的理智能力式(intellektuelle)特性——它可能也是一種必然性,
然而是一種不能給人以安慰的必然性。我捫心自問,你的心靈並不愚鈍,確實有求知的渴
望,倘若你在與我交往中度過的全部歲月竟仍未留下更重要的印象,我的哲學家生涯究竟
還有何意義?看你現在的舉止,好像你從來沒有聽說過整個教育方面的主要原理,而其實
在我們以前的交流中,我有常常強調。說吧,這個原理是甚麼?」
「我記得,」挨了駡的弟子答道,「您經常說,倘若人們知道,最後真正教育成了的和一
般來說能夠教育成的人數目是如此難以置信地稀少,就沒有人會願意受教育。然而,如果
不是有眾多的人違背其本性,只因受了誘人幻覺的支配而參與受教育,就不可能有這真正
教育成的少數人存在。人們千萬不可公開洩露真正教育成的人數與龐大的教育機構之間可
笑的不相稱;這裡隱藏著教育的真正秘密,即無數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在為了自己受教育,
實際上是在為了使少數人受教育成為可能而替教育事業工作。」
「就是這個原理,」哲學家說,「不過你是否忘記了它的真正含義,以便相信你自己是那
少數人中的一個?你是這樣想的——我洞若觀火。可是,這是我們這個有教養時代毫無價
值的標誌之一。人們把天才的權利加以民主化,目的是解除真正的教育工作和教育需要。
只要可能,每個人都想坐在天才栽種的大樹樹蔭裡。為了使天才能夠產生,就必須為之工
作,而人們卻想逃避這艱難的義務。怎麼?你是太驕傲了,因此不願意當教師?你瞧不起
大批擠向學校的學生?你帶著蔑視談論教師的使命?你以敵視的態度與多數人劃清界限,
然後想過一種孤獨的生活,模仿我和我的生活方式?我必須經過長期頑強奮鬥才終於達到
的目標,即能夠作為哲學家而生活,你相信自己一下子就能立刻達到?你不害怕孤獨會在
你身上為自己復仇嗎?若要嘗試做一個文化隱士——一個人就必須擁有一種過剩的豐富,
以便能夠從自己出發為萬物生活!——傑出的年輕人啊!他們相信自己必須仿效的東西,
正是那些唯有大師才能具備的永遠是最困難最高貴的品質,而正是他們應該知道,這有多
麼艱難和危險,有多少天賦優秀的人可能毀在這上面!」
「我不想對您有任何隱瞞,我的老師,」這時那個同伴說,「如果只是為了能夠完全獻身
於我們今天的教育和教學事業,我從您那裡聽的教誨未免太多,在你身邊待的時間也未免
太長。對於您經常指摘的那些平庸的錯誤和誤解,我的感受是太鮮明了——可是我在自己
身上找不到一種力量,可以使我在英勇的鬥爭中取得成果。我被一種普遍的懦弱所控制;
孤獨中結不出驕傲和自負的果實。我很願意向您描述,我在當今如此活躍和迫切地提出的
教育和教學問題上發現了怎樣的標記。我認為,我必須區分兩種主要傾向,——兩種支配
著我們教育機構現狀的潮流,它們表面上相反,但都具腐蝕作用,從它們的結果來看終於
合流:第一種是儘量擴大和普及教育的衝動,第二種是縮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內涵的衝動。
基於各種理由,應該把教育送往最廣泛的階層——這是第一種傾向的主張。相反,第二種
傾向則要求教育放棄其最崇高最高貴的使命,屈尊為其他某種生活形態服務,例如為國家
服務。
「我相信,人們不難覺察,儘量擴大和普及教育的呼聲在哪個方向上叫得最起勁。普及教
育是最受歡迎的現代國民經濟教條之一.儘量多的知識和教育——導致儘量多的生產和消
費——導致儘量多的幸福:這差不多成了一個響亮的公式。在這裡,利益——更確切地說
,收入,儘量多賺錢——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標。按照這一傾向,教育似乎被定義成了一
種眼力,一個人憑藉它可以『出人頭地』,可以識別一切容易賺到錢的捷徑,可以掌握人
際交往和國民間交往的一切手段。按照這一傾向,教育的真正任務似乎是要造就盡可能『
courante』(通用)的人,與人們在一個硬幣上稱作『courant』(通用)的東西屬於相
同性質。這種 courante 的人越多,一個民族似乎就越幸福。因此,現代教育機構的意圖
只能是按照每一個人天性能夠變成『courant』的程度來對其加以促進,如此來培養每一
個人,使他依據其知識量擁有盡可能大的幸福量和收入量。每一個人必須學會給自己精確
估價,必須知道他可以向生活索取多少。按照這種觀點,人們主張『智識與財產結盟』,
它完全被視為一個道德要求。在這裡,任何一種教育,倘若會使人孤獨,倘若其目標超越
於金錢和收益,倘若耗時太多,便是可恨的,人們通常拒斥這些不同的教育趨向,視之為
『不道德的教育伊璧鳩魯主義』或『更高級的利己主義』。按照這裡通行的道德觀念,人
們所要求的當然是相反的東西,即一種速成教育,以求能夠快速成為一個賺錢的生物,以
及一種所謂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夠成為一個賺許多錢的生物。一個人所允許具有的文化僅
限於賺錢的需要,而所要求於他的也只有這麼多。簡言之,人類具有對塵世幸福的必然要
求——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但也僅僅因為此。」
「我想在這裡插幾句,」哲學家說,「在這個籠統的描述中有一個大危險,甚至是巨大的
危險,就是大眾隨時會一下子跳過中間階段,直奔塵世幸福而去。現在這被稱作『社會問
題』。在大眾看來,照此情形,絕大多數人接受教育似乎只是極少數人獲取塵世幸福的手
段而已:『最大可能的普及教育』使教育大為貶值,以至於它不但不能賦予人特權,甚至
不能使人受到尊敬。最廣泛的普及教育恰恰就是野蠻。不過,我不想打斷你的探討了。」
那位同伴繼續說道:「人們到處勇猛地追求教育的擴大和普及,除了那個如此受歡迎的國
民經濟教條之外,還有別的動機。在有些地方,人們普遍擔憂宗教迫害,對於此種迫害的
後果心有餘悸,因此,所有社會階層都懷著貪婪的渴望歡迎教育,從中所吸取的正是能夠
釋放其宗教本能的因素。另一方面,無論何處,國家為了自身的生存,也竭力追求教育的
擴展,因為它信心十足,知道無論怎樣厲害地把教育放開,都仍能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事實證明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最大規模的教育培養出了它的公務員和軍隊,在與其他國家
的競爭中,這種教育歸根到底始終是對它有利的。在這一場合,國家的基礎必須十分廣闊
和堅固,才能使得複雜的教育穹頂保持平衡,就像在前一場合,過去某次宗教迫害的遺痕
必須十分清晰,才能迫使人們尋求一種如此可疑的反抗手段。——所以,哪裡只要響起大
力普及國民教育的大眾呼聲,我就總能很好地辨別,激發起這個呼聲的是對收入和財產的
旺盛貪欲呢,是從前某次宗教迫害的烙印呢,還是一個國家對自身利益的精明算計。
「與此相比較,我感到,來自另一個方向的另一種調子雖然好像不是這麼響亮,但至少同
樣堅決,那就是縮小教育的調子。在整個學術界,常常可以聽見人們悄悄地談論這個話題
;普遍的事實是,現在由於過分地使用學者為其學科服務,學者的教育變得越來越偶然,
越來越不可能了。如今學術的範圍已經擴展得如此之大,一個資質雖非超常但良好的人,
倘若他想在學術上有所作為,就必須潛心於某一個專業領域,對其餘領域只好不聞不問。
如果他在他那個領域算得上是鶴立雞群,在所有別的領域——這意味著在一切主要事情上
——他卻屬於雞群。所以,某一專業的一個精英學者很像工廠裡這樣一個工人,他終其一
生無非是做一個特定的螺絲釘或手柄,隸屬於一種特定的工具或一台機器,在這一點上他
當然能練就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湛技藝。在德國,人們知道給這個痛苦的事實也披上一件了
不起的思想外衣,甚至把我們學者的這種狹窄的專業技能,以及他們越來越遠離正確的教
育當做一個道德現象來讚歎,『精益求精』、『埋頭苦幹』成了漂亮的口號,專業範圍外
的缺乏文化被當做高貴知足的標記大肆炫耀。
「在過去若干世紀裡,在人們的概念中,學者而且只有學者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這是不
言而喻的;從我們時代的經驗出發,人們會感到無法接受這樣簡單地把兩者等同。因為在
今天,一個人為了學術的利益而被榨取,這是到處都沒有異議地接受的前提,還有誰問自
己,一種如此吸血鬼似地使用其造物的學術究竟能有甚麼價值?學術分工實際上在追求的
目標,正是各地宗教自覺地追求的那同一個目標,即縮小教育,甚至是毀滅教育。然而,
對於一些宗教來說,按照其起源和歷史,一種要求是完全正當的,用在學術身上就會在某
個時候導致自我毀滅。我們今天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在天性認真的人關心的一切普遍性問
題上,尤其在最高的哲學問題上,上面所說的這種學者已經完全不再有發言權;相反,如
今寄居在各學科之間的那個起黏合和聯結作用的階層,即新聞界,卻相信自己在這裡賦有
使命,並且以符合其本性的方式在執行這個使命,也就是說,如名稱所顯示的,作為一個
按日付薪的臨時工。
「兩種傾向在新聞界合流,教育的擴展和縮小在這裡握手言歡;日報直接取代了教育,無
論誰,包括學者,今天如果還有教育的要求,便習慣於依賴這個起黏合作用的中介階層,
它黏合一切生活形式、一切立場、一切藝術、一切學科之間的縫隙,它穩妥可靠,就像日
記帳簿一向都讓人放心一樣。現代教育特有的意圖在日報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就像
在同樣的程度上,記者——為當下服務的僕役——取代了偉大的天才,一切時代的導師,
把人們從當下解救出來的救星。現在,請您告訴我,我的傑出的大師,到處都在逆一切真
正的教育努力而行,我該如何懷著希望與之鬥爭,我怎麼有勇氣作為一個勢單力孤的教師
出場,既然我清楚地知道,每一顆剛播下的真教育的種子馬上就會被偽教育的碾子無情地
壓碎?您想一想,今天一個教師最用心的工作會是多麼徒勞,譬如說他想把一個學生送回
無限遙遠但極其感人的希臘世界,回到教育的真正故鄉,可是,在下一個鐘點,這個學生
就會抓起一張報紙,一本流行小說,或一冊這樣品質的書,其文體已蓋上了今日教育野蠻
而令人噁心的標記。」
「靜一靜!」這時哲學家用有力而同情的聲調喊道,「現在我更理解你了,剛才我不該對
你說那些難聽的話。你完全正確,只是不可喪失勇氣。現在我要對你說一些能夠安慰你的
話。」
原載:暴風驟雨
作者: BlackBass (臺獨武裝大叔)   2018-09-15 02:45:00
呃...我想說 你可以先學會縮網址嗎?
作者: e1q3z9c7 (午仁)   2018-09-19 22:28:00
可以用BBS排版小幫手讓每句空行方便閱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