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希拉蕊通往白宮之路的三大障礙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712721
通往美國白宮的總統之路是一條漫漫艱辛旅程,要花錢、費時間、得努力、還得靠機運。
前第一夫人、也是前國務卿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佈局白宮之路超過十年,募得
最多獻金,競選團隊兵強馬壯,還有夫婿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加持,缺的正是
機運。
2008年黨內初選敗給不到50歲的初生之犢歐巴馬(Barack Obama)。2015年已經年屆70的
希拉蕊捲土重來,信心滿滿,但面對的是更難克服的三大障礙:民主黨另一參選人桑德斯
(Bernie Sanders)、希拉蕊她自己,以及共和黨的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
對希拉蕊而言,民主黨的初選本應是囊中之物,誰料到她竟和來自佛蒙特州、名不見經傳
、高齡74歲的桑德斯纏鬥至今。希拉蕊固然佔有較高知名度以及民主黨建制派為主的「超
級黨代表票」優勢,幾近獲得民主黨提名所需的半數選舉人票,但是桑德斯的民調支持度
和喜好度卻優於希拉蕊。而且這位老先生打死不退,堅持競選到一兵一卒的最後一刻,給
希拉蕊帶來嚴重威脅。
桑德斯固然將輸了初選,卻儼然贏得民心,尤其是他比希拉蕊更能吸引年輕選民。桑德斯
未能打敗希拉蕊的原因之一是民主黨不公平、不民主的初選規則,包括早期登記制度(
super-early registration)、封閉式初選投票(closed primaries)、以各州黨公職人
員為主的超級黨代表(super delegates)等設計都對桑德斯不利。
也因為如此,桑德斯的支持者眼見勝選無望,挫折感加深,竟於日前舉行的民主黨內華達
州初選出現鬧場抗議,甚至民主黨該州黨務主管收到死亡威脅信函。在共和黨內已經沒有
對手的川普則是見縫插針,向桑德斯的支持者招手,因為兩人的選戰皆訴諸「反體制」(
anti-establishment)。
無論如何,以「社會民主主義者」自居的桑德斯在這場初選過程中,高舉「政治革命」(
political revolution)旗幟,提出多項進步性主張,包括:大學免學費、普及性健保、
提高基本工資,以及改革政治獻金制度。最重要的是,他強打希拉蕊與華爾街大企業的政
商關係,凸顯小市民薪資停滯與分配不均的不滿心聲,因此廣獲支持。
由於川普篤定贏得共和黨初選,近來他也開始和包括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等黨
內主流派大老求和,希望在七月提名大會前營造團結氣勢。民主黨人眼見「內華達暴力事
件」有分裂希拉蕊和桑德斯兩陣營之虞,紛紛開始呼籲雙方也要冷靜、自制、團結,以免
讓川普坐收漁翁之利。
套句桑德斯選戰口號「感受伯尼」(Feel the Bern),希拉蕊若想要拉攏桑德斯的支持
者,應該也要feel the Bern,將桑德斯部分進步性的政策主張納入民主黨競選政綱,同
時尋求初選結束後桑德斯的背書,深化「阻止川普當選總統」的危機意識。畢竟兩人對桑
德斯提出若干進步政見的看法和立場差異並不大,不同的只是推動的方式與時程而已。否
則一旦feel the Bern操作不當,可能變成feel the burn,只會燃燒太多自身氣力和能量
,最後變成自食惡果的feel the pain。
希拉蕊的第二個對手是她自己。
縱使多數選民心裡相信她應該能打敗川普,現階段多數民調也反映此一事實,但隨著「川
普熱」(Trumpmania)持續加溫,兩人差距拉近,許多人心中對於希拉蕊是否必勝也忐忑
不安,主因就是在希拉蕊這張從政多年的老臉孔下潛藏著不少弱點。
上週美國國務院督察長針對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時期的「電郵門」事件公佈調查報告,批評
希拉蕊任公職期間未經許可使用私人電郵伺服器之舉違反政府規定。這份報告對希拉蕊最
大的傷害在於它推翻她先前的證詞,當時她聲稱獲准使用個人伺服器,無需獲得批准,報
告則指出希拉蕊從未要求或獲准在自宅使用私人伺服器。報告一出,對手川普陣營肯定趁
勢攻擊希拉蕊的誠信。
除了選民對希拉蕊的「不喜好度」和「不信任度」過高的隱憂,年輕選民的支持度也有待
改善。她在白種男性選民圈尤其不受歡迎,她擔任國務卿時另一項渉及美國駐利比亞大使
館遭恐怖攻擊事件,也如陰影般揮之不去。她過去性格過於陽剛易被激怒,經過競選團隊
的改造,形象略有改善,開始展現親和力。
希拉蕊陣營也老早鎖定川普,猛烈攻擊他欠缺行政與外交經歷,形塑自我具備治國能力的
形象。的確,根據民調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不喜歡這希拉蕊和川普這兩個人選,11月8日
產生的美國新總統,很有可能是史上最不獲美國人青睞的總統。但若真的要在兩人之中做
選擇,還是有63%的選民認為希拉蕊較具總統的條件,川普只拿到39%選民的認同。此外,
56%選民相信希拉蕊較川普(29%)能夠處理外交事務和國際危機。在處理移民和對待穆斯
林議題上,多數美國人民也較信任希拉蕊。
問題是,這場選舉開打至今就不是一場傳統型選戰,否則也不會造就川普和桑德斯這兩位
「非典型」人物的崛起。美國的藍領階級白人對非洲裔總統歐巴馬治國以及大量移民融入
社會早已怨聲載道,加上對恐怖組織的憂慮和對華府體制與政商勾結的厭惡,讓川普和桑
德斯掌握了議題主導權。
希拉蕊或許較具有當總統的「能力」,但在如此變動的社會氛圍中,不見得能夠贏得多數
選民簡單而片面的「期待」。更遑論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殊的「勝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規則和「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設計經過演進,往往讓最後勝負
取決於諸如佛羅里達、俄亥俄、賓夕法尼亞等幾個「搖擺州」(Swing states)。所以全
國性支持度並不能作為評斷誰能最後勝出的唯一標準。
但希拉蕊至少還有兩個好消息。
一是四年前歐巴馬在上述「搖擺州」都擊敗共和黨對手羅姆尼(Mitt Romney),目前希
拉蕊在這些州的民調也都領先川普。
二是歐巴馬近來一連串外交出訪讓他的民調重新回升到51%,而他也多次公開暗批川普欠
缺外交與國際觀,歐巴馬未來可能成為希拉蕊最重要的助選員。
因此面對對手川普,希拉蕊除了轉守為攻、爭取桑德斯支持者轉向,就是積極吸引「反川
普」的共和黨選民。因此仿效80年代共和黨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自詡是「雷根民
主黨人」的模式,希拉蕊也希望打造自己成為「希拉蕊的共和黨人」。最近希拉蕊陣營不
斷提醒選民她的父親就是忠貞共和黨員,而希拉蕊就讀衛斯里學院時也參加過共和黨組織
。
希拉蕊想傳達給共和黨選民的訊息是,她成長於美國保守主義盛行的年代和家庭,但60年
代的民權運動和反越戰風潮,為她注入民主黨人的自由派思維,因此她的包容性很大。只
不過對於迄今仍有高達84%的共和黨人不喜歡她,希拉蕊要拉攏共和黨裡「反川普」選民
仍有待努力。更何況,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善於製造話題與設定選戰節奏的川普豈會給
希拉蕊好過?
因此,希拉蕊的白宮之路,差的不只是最後一哩路,而是一關又一關的崎嶇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