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臺灣若要爭取諾貝爾獎
最關鍵的是建立一種追求真實的文化
而不是一味沉溺於造假風氣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
政府帶頭造假
每當問題即將曝光
便試圖以機密等理由遮掩
反而欲蓋彌彰
此外
相關主管機關未能本著真實性的原則
切實監督民間機構
導致假新聞充斥媒體,混淆視聽
淪為政敵攻擊的工具
層出不窮的詐騙案件
如假檢警、假投資等
更在司法縱容之下日益猖獗。
若這種虛假文化無法根除
甚至蔓延至科學領域
將導致偽造數據、捏造實驗的亂象頻生
在這樣的環境中
我們又如何能期待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
※ 引述《Sinreigensou (神靈幻想)》之銘言:
: 1.媒體來源:
: 風傳媒
: 2.記者署名:
: 張瀞文
: 3.完整新聞標題:
: 台灣要拿諾貝爾獎?陳培哲直言:「吃一口飯」的大學,開不出諾貝爾之花
: 4.完整新聞內文:
: 總統賴清德在「2025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上宣布啟動「333諾貝爾計畫」,立下宏願
:
: 未來三十年內,讓台灣在物理、化學與醫學三大領域誕生至少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因為
對
: 比日本從2000年以來已經有22人得到諾貝爾獎,台灣除了1976年丁肇中(成大畢業)、
: 1986年李遠哲(台大畢業)外,已經接近40年沒有人拿到諾貝爾獎。
: 對於賴清德發下宏願,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坦言:「喊口號很容易,問題是我們的土壤能
不
: 能長出那樣的花?」他指出,台灣的學術文化已經「職業化」,缺乏對基礎科學的信仰
與
: 文化自信,「這樣的大學,開不出諾貝爾之花。」
: 日本的啟示:從戰敗到科學復興
: 今(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坂口志文與美國學者共同獲得,以表彰
他
: 發現「調節性T細胞」的研究。這是日本連續第二年摘下科學獎項,自2000年以來,日
本
: 已有22位得主,僅次於美國。
: 陳培哲說,這背後是文化信心的展現:「湯川秀樹1949年拿下日本第一座諾貝爾獎,距
離
: 原爆才四年,那是一種精神上的重建。日本社會用科學克服戰敗的陰影,重建民族自信
。
: 」
: 從1901年至今,日本在自然科學領域累計32座諾貝爾獎,幾乎每十年都有新突破。「日
本
: 的學術體制從戰前帝國大學延續下來,沒有斷層。重要的是,他們對研究價值有信心,
即
: 使沒人理會,也會堅持做下去。」
: 百年對照:東京、京都與台大命運的分岔
: 1928年,日本政府在台灣成立「台北帝國大學」,與東京、京都並列帝國大學體系。當
時
: 教授多由日本本土派任,制度與風氣相近。然而戰後一百年,東京與京都孕育出十餘位
諾
: 貝爾得主,而台大卻在四十年中未再出現國際級科學家。
: 「台北帝國大學1928年成立,到2028年就滿百年。你比較東京、京都與台大的命運,會
發
: 現差距巨大。」陳培哲指出,關鍵在於教育方向轉變:「日本人進入東京大學、京都大
學
: 是為了探索學問;我們的大學生,進大學是為了找工作。」
: 他總結:「同樣的制度出身,不同的文化取向,結果完全不同。」
: 「吃一口飯」的大學:知識職業化的陷阱
: 陳培哲觀察:「你只要看大學聯考分發的變化就知道社會的價值觀。五○年代大家嚮往
物
: 理系,六○年代轉向電機、醫學。今天學生選系,不是問『我想學什麼』,而是問『哪
個
: 出路好』。」
: 「現在的大學,不是為了學問,而是為了吃一口飯。」他說,這樣的教育制度孕育不出
敢
: 於探索未知的年輕人。「在這樣的土壤裡,不會開出對根本問題感興趣的花朵。」
: 從醫師科學家到醫療技工:台大醫學院的轉折
: 「台大醫學院早期不是培養醫師,而是培養『醫師科學家』。」陳培哲回顧,當年的杜
聰
: 明研究鴉片、李鎮源研究蛇毒,後者更以蛇毒研究出神經與肌肉傳導的重要受器,「這
是
: 台大少數對人類科學真正的貢獻。」如今的醫學教育已轉為臨床導向,「學生學的是怎
麼
: 看病、開藥,而不是探索生命的基本原理。」
: 陳培哲舉例說,近年台大醫學院院長自稱「台大醫院的農場」,要為臨床培養醫師。「
這
: 種定位太小了,醫學院不是職業訓練中心。」 (相關報導: 賴清德發豪語「30年內增
3
: 位諾貝爾得主」 名醫斷言「不可能」:先做這件事再說 | 更多文章 )
: 他強調,日本的東京與京都大學醫學系,有一半畢業生不當醫師,而是投身研究。「這
就
: 是文化的差異:一邊追求知識,一邊追求職業。」
: 基礎科學的荒蕪:沒有信仰,就沒有創新
: 「一個年輕人進到大學,大一大二還沒開始思考,就被填滿專業知識。」陳培哲指出,
這
: 樣的教育使學生失去探問世界的動力。「專業知識大多是技職性質,是把現有知識運用
出
: 來,而不是創造新知識。」
: 他認為台灣長期忽視基礎科學,偏重技術應用。「我們的研究多半是 implementation
: science(執行科學),像肝炎疫苗的推行固然重要,但那不是原創性的突破。」
: 這與日本的學術氣質形成鮮明對比。「日本學者做研究,不管主流怎麼看,他們覺得這
是
: 有價值的事。像研究自噬作用的學者、大隅良典,一開始沒人理會,最後卻改寫了細胞
生
: 物學。」
: 「無可取代性」:從產業領先到文化高度
: 「只有無可取代性的東西,才會變成文化,也才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陳培哲指出,
台
: 灣產業雖有台積電,但那屬於專業製造領域,「就像賓士車一樣,做得很好,但不是無
可
: 取代。」
: 陳培哲說他並非否定產業價值,而是提醒社會不要混淆。「台積電讓我們經濟不垮,但
它
: 不能代表文化的高度。科學的價值,在於改變世界的知識體系,而不是商業上的領先三
五
: 年。」他說:「我們必須要培養能回答根本問題的人,這才是文化與教育的使命。」
: 所幸台積電也了解文化的重要性,推動文學藝術(如文學獎、書法),這代表台灣民間
往
: 富而好禮的方向的努力,希望能持續,終能開花結果」。
: 從自信到信仰:日本堅持的啟示
: 談起日本學者的研究態度,陳培哲語氣中帶著敬意:「像坂口志文研究調節性T細胞,
從
: 沒人相信,到被世界承認,花了幾十年。他能堅持,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研究有價值。
」
: 他強調,這種「信」是文化信心的核心。「日本人覺得我做的東西有價值,不用別人來
認
: 可。這樣的文化自信,才能養成獨立思考與原創研究的精神。」
: 「台灣人太怕失敗,太急著成功。」他說,「沒有信念、沒有信仰、沒有文化的根,怎
麼
: 可能有長期的學術成就?」
: 沒有文化自信的國家,得不到科學的尊敬
: 訪談結束時,陳培哲看著窗外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缺信念。
」
: 他總結:「日本、韓國都經歷戰亂與貧窮,但他們相信科學的價值。台灣若繼續把大學
當
: 成職業訓練所,那些『三個諾貝爾獎』,只會是三個數字。你要有夢想、有信心、有文
化
: 的根。沒有這些,再多的333,也只是空中樓閣。」
: 最後,陳培哲也提出台灣邁向333的具體建議。他表示,「我們更希望台灣的企業家,
能
: 夠仗義捐輸,成立像普林斯頓,洛克菲勒等等的私立大學,提供良好無虞的學術環境,
培
: 養台灣優秀的人才,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創造台灣的文化,成為人類的資產。」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80419
: 6.備註:
: 台灣人太怕失敗,太急著成功
: 媽的真的是這樣
: 不能賺錢投資下去像丟水溝一樣只是拿個學術成就台灣人沒興趣
: 台灣人只愛研究能賺錢的、醫學科技業都是,功利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