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為什麼南韓遠遠超越台灣了

作者: Tpintrts (Tt.梅梗)   2025-08-14 07:01:48
※ 引述《Fortran (Fortran)》之銘言:
: 如題
: 本肥小頭好奇
: 南韓經濟、軍事、歌曲、影視、漫畫都比台灣強
: 為什麼會這樣?
: 台灣以前明明是流行中心,亞洲都看我們的劇、聽我們的歌,現在卻沒人要看了….
: 有八卦嗎?
簡單的說,就是台灣的藝文補助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國外的作品,常常都是先在國內的市場競爭之後,
脫穎而出才會到海外去試試看。
例如進擊的巨人是在日本國內連載到第四年,銷量不錯,
台灣才開始代理,最後紅遍世界。
換言之,並不是國外的作品比較好,國外的作者比較強,
而是會賣到我們國內的外國作品,都是經過他們本國市場考驗的作品,
自然優秀的機會就比較高。
但台灣的文藝補助策略,卻讓本國的創作者們可以背對市場,
最終就是一位創作者即使經不起市場考驗,
他還是能活下來,並且創作大量市場不喜歡的作品(沒人要買),
結果就是市場上充滿了「不好賣」的作品,
這進一步的稀釋了優秀作品的能見度,
舉例來說,今天一個消費者決定支持國產作品,
所以他買了十部國產漫畫,結果卻只有兩部他喜歡,
最後他很容易留下「國產漫畫都不好看」的印象,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有限的金錢,
消費者相較於國外作品就更傾向於放棄購買國產作品。
這樣的情況下,就造成了有才華但領不到補助的作者不可能活下來,
也就是文創圈很愛講的「台灣市場太小、基數太小」,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長期的錯誤補助政策,使國人對國內的作品失去信心。
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1.領補助但沒有才華的作者不會轉行,製作大量經不起市場考驗的作品
2.消費者買國產作品,不喜歡的機率上升,對國產作品失去信心
3.優秀的創作者領不到補助就得轉行,因為市場已經嚴重縮水
4.創作者想繼續創作只能領補助,所有作品都失去市場鑒別度,無法確認是否優秀
結果國內作品外銷國外會不會紅純靠運氣,
因為根本沒有先經過國內市場競爭,
至於一部作品是否有機會銷到國外,相較於品質,可能更講究的是人脈。
但國外的消費者不會管你的頭銜、人脈,他是只在乎作品喜不喜歡、好不好看。
於是就是現在你看到的情況,台灣的文創一片死水,走不出台灣,
現存許多台面上的創作者,面對的不是市場,而是標案或補助的評審。
附代一提,沒有才華的作者,如果領了五年補助,
等同於他也錯失了五年學習其他技能轉行的機會,
這其實是國家勞動力的損失,
當他轉行困難時,為了生存,就更會不計代價的也要領到補助,
所以補助圈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有人申請到了補助,
其他創作者關心的並不是他打算創作什麼作品,而是他的企畫書是怎麼寫的。
——
這邊還是想順便說一下,
其實補助並不是不行,也有既補助又面對市場的方法,
那就是搞類似「敬老卡」的「文藝卡」,
全民發一張,每月六百元,電影、漫畫、舞台劇或什麼文創領域的各一百元,
用卡的好處是,一但整合了,就能有效控制你用卡刷買的是不是國產作品,
讓消費者來決定什麼作品是好的,有些人可能從不看舞台劇的,
說不定為了用卡或有人約又有卡用就去看了,從此產生興趣也不一定,
就能進一步活絡文藝市場,也避免經濟不好,大家買了便當就沒錢看戲的問題。
至於經費哪裡來,基本上停掉現存的所有文藝補助、標案就有錢了。
當然也會有人認為這種發卡方式會沒錢,可能電影一開始都拍不出來,
要知道古早很多導演是自己去找人投資或賣自己的房產在拍電影的,
這些導演很怕賠錢,於是很用心的估算成本、挑選題材、研究市場,
最終造就了2000年以前國片的榮景,當時可沒那麼多政府補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