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lymyfinger (鍵盤時事評論員)》之銘言:
: 小學生或軍中午餐的螢光咖哩是怎麼做出來的?
: 因為那種黃色不是暗黃色
: 是那種亮黃色
: 感覺用量販咖哩塊很難辦到
: 因為不管爪哇佛蒙特煮出來的都是暗色的
: 還是說咖哩粉是自己調的?
: 甘無八卦?
咖哩的組成
炒製複合香料 (薑黃、丁香、肉桂、胡椒、荳蔻、香菜籽、孜然、辣椒等等)
燉煮肉類元素(豬牛雞羊、鮮蝦、魚類海鮮的各種甜味)
加入蔬菜甚至水果(番茄、胡羅波、馬鈴薯、茄子、各種菇類蔬菜都有)
日式則是以油脂炒洋蔥的高湯為底味為主
印式、歐式則會加上鮮奶油、優格更多香料去增加豐富的風味。
會濃稠主要是有加入煮馬鈴薯、南瓜、香蕉果泥之類的澱粉。
這三者的結合,加入油脂、高湯把香料炒進去,
產生的甜酸鹹苦辣複合性香味料理,才能算咖哩。
https://meee.com.tw/NEPavVt
日式的咖哩塊 則是幫妳把上述的各種元素都提前濃縮做好了。
台式螢光咖哩,就只是簡單拿薑黃混水後下去煮洋蔥、馬鈴薯跟紅羅波,
最後太白粉勾芡一下,好心一點的店家還會給你一點雞粉香一點。
與其說是螢光咖哩,不如說是薑黃風味馬鈴薯。
但還是叫咖哩 畢竟很多人連薑黃是啥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