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lamc (普蘭可)
2018-03-24 16:47:50※ 引述《littlethe (東周流浪漢)》之銘言:
: 設計相關的產業的特性就是要高發展的國家才能發展起來,
: → kuma660224: 那是市場規模的問題,跟高發展無關 03/21 15:16
: → kuma660224: 台灣市場就小,動畫又比電影更冷門 03/21 15:16
^^^^^^^^^^^^!!??
: → littlethe: 題怪罪在"台灣市場小",有趣的是台灣人口放在世界上也不 03/21 18:04
: → littlethe: 能算少了,2000多萬人,可以說算是中等人口規模了 03/21 18:05
^^^^^^^^^^^^^^^^^^^^^^^^^^^^^^^^^
: → dragonclwd: 大市場,應該是「消費」人口多了才算大市場,這也是80 03/21 20:42
^^^^^^^^^^^^^^^^^^^^^^^^^
同樣在ACG產業裡頭看
...橘子集團2017年12月合併營收高達新台幣16.7億元...
橘子營收大多數來自台灣市場,才一個月就16.7億,而且靠的還不是AAA+級的遊戲
是《天堂M》...
說這個市場"小"??
這是第一個常見迷思,就是不知台灣市場有多大
第二個迷思,把動畫電影、動畫電視、漫畫,三個不同的商業模式全搞在一起
的確,從消費者端來看,就都是娛樂,ACG含上面的線上遊戲,對終端消費者來說
都是一樣的市場,所以我才能拿黑...橘子的營收來評估這個市場大小
但是動畫電影、動畫電視、漫畫、遊戲,雖然共享一個市場,其商業模式卻大有不同
漫畫
作者:
F04E (Fujitsu)
2018-03-24 17:06:00Archer超好笑
手遊和動漫的商業模式也完全不一樣, 拿手遊的市場拿反駁動漫市場小更沒什麼參考價值...甚至不要說動漫, 光之前台灣單機遊戲市場就死很慘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8-03-24 18:03:00我想起最近大紅的小豬佩琪,其實畫風真的非常簡單,但每次講動畫的人總是強調台灣的畫工不錯,這感覺不像重點啊不過看著你總想到那本台漫
作者: gemboy (沉默的雙子小孩) 2018-03-24 18:05:00
想想台灣沒有像樣的產業鏈或產業聚落 靠別人代工自得其樂
商業模式不一樣消費力就不一樣, 市場規模怎麼可能一樣
遊戲商業模式是顆金撈錢,他甚至不需要自研,代理現成作品就好拿不同商業模式來比,印證台灣萬能?照橘子模式,那根本不需要魔法阿媽片商直接代理動畫,把資金全砸行銷這樣品質最好,市場銷售額最大冰雪奇緣的製作預算是以世界市場的標準來砸,拿它比註定台灣做不出來因為你產業要初起步,要先靠本土。在沒有特殊保護的環境下。不管你是剛出新手村排第幾。直接就撞上砍死大魔王的傳說勇者這時村民npc還嘲諷你, 人家一擊滅怪你怎麼練不出這種實力。怪物經驗值全被撿走
台漫因為話題性所以銷量其實不差,但主管抗壓性問題...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4 20:01:00
2017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突破2千億人民幣。知道台灣市場再跟其他市場相比才能分"大小"...另外,製作預算跟市場收入不一定有正相關,以此來說"註定台灣做不出來"是很主觀的判斷
昨天剛看完屍速列車跟與神同行 再轉過頭看看國產電影的模樣 滿滿都是淚
作者:
bestteam (wombat是胖胖熊)
2018-03-24 21:30:00007超棒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4 22:09:00
樓樓上說的國產電影是樓下的房客.血觀音.豬哥亮系列?
國產電影固然有佳作 例如KANO跟阿嬤的夢中情人 但看到韓國的大製作商業片 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兩部 等級都已經追上好萊塢車位燈了 台灣電影卻還在原地踏步 殊為遺憾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5 01:15:00
台灣也曾大預算燒出好萊塢等級的聖石傳說,可惜票房..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3-25 06:18:00市場啥時保證大預算一定大回收? 好來屋跟迪士尼都知道某公司推出某大製作產品回收未如預期,於是下結論,這市場不值得大筆投資。 真天才。
作者:
katana89 (æœˆæœˆç«æ°´æœ¨é‡‘金)
2018-03-25 09:23:00韓國也是投入資源 從雷片 失敗取材的屍體上累積出今天但台灣發展最看重的就是投報率 CP值 不願蹲點當然起不來
作者:
Morisato (螢ã¡ã‚ƒã‚“)
2018-03-25 10:35:00果然錢不是燒自己的,就可以盡量嘴...
能出熱門作的市場真的是有無盡雷片在下面支撐才有的聖石傳說砸大錢搞出來的特效和拍攝手法還是有影響霹靂後續作品,所以還是有點回饋的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3-25 11:51:00理想上誰不喜歡一邊試驗一邊開發新技術一邊賺錢?那要看自己本事啊。某世界大電腦公司推出試驗中產品全世界照樣到處找得到客戶買單,你有本事就作啊。至於說某公司對市場對技術對啥都不了解,買了技術或者自己開發技術就用在市場,然後就期待市場買單讓自己賺做夢咧。為啥業界普遍現象是聘請熟手要更於新手的薪水?你啊的開一間咖啡店或飲料店都得熬過前面一段虧本期在店面附近建立口碑拉到一定數量客戶才會開始賺錢以為作生意就是本錢花下去就一定立刻回本可還賺錢最好這是做生意普遍現象。要這樣就要更大本錢收購已經賺錢的公司,並且繼續賣之前已經賺錢的產品,如果又是自己開發新品那也可能虧錢。很抱歉拍電影就是要一直有新創意加入新推出的電影。就算請已經大賣的編劇製片影星導演等等,也可能發生新電影只賺小錢或僅回本或賠錢。這行業特性就是這樣。搞不清楚狀況就別投入。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既有元素排列組合不小心蹦出新滋味所以市面要有很多的套路很多的梗給後進使用才會有哪天不小心給幸運傢伙組合出熱門作的可能性
台灣所謂大製作大賣的電影的製作成本跟韓國片比也只是領頭。因為他們有管制外片額度,且市場是台灣好幾倍台灣當初進WTO談判刻意放棄電影產業覺得適合集中資源在電子科技產業想法也沒錯,電子產品沒文化限制比較適合內需小的小國拼出口貿易只是當初沒料到國片仍能自己起死回生但我們已經不能單方面修改市場規則只能任憑以美元上億投資外片自由進出然後國片用1億臺幣就算大片去硬撞當年取捨不能算錯,小國無法面面俱到GDP總額跟內需成正比,跟我國差不多的經濟體,也就阿根廷,瑞典,波蘭荷蘭瑞士這等級的國家。想靠內需養活強大電影動畫工業很不易其實香港電影也衰弱很久了。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3-25 19:32:00當初決策認為資源適合集中在電子科技是因為那個已經起來手上有的產業不顧去賭別的產業?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5 22:01:00
40年前電子業還不是起來的產業吧...
放棄電影是很後面已要入WTO時早期台灣電影幾乎處於鎖國壟斷局面只有香港電影被認為是自己人不受管制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5 22:05:00
到WTO談判時電子、電影應該過了黃金交叉了
好萊塢因此市佔受限,但台灣自己也有黨國專政時各種媒體題材管制台灣片商把大筆資金交給香港訂做電影再回銷台灣市場香港當時是兩岸三地唯一能自由創作的美國學者研究認為香港影業在80年代倚賴台灣大片商資金為主要投資,但90年代台灣棄守防外體制對美片開門資金狂潮轉向買洋片間接導致港片衰弱即使香港過去再強也不能丟掉重要市場市場規模不是只看收多少票錢還得考慮政策因素。台灣影片意外重新站起來,其實已是把小市場潛力發揮極致,用中低成本來滿足本地為主的客群喜好。這成本最大的也只是外片B級片預算因為再更大幾乎不可能回收投資這預算只能盡量發揮在清新小確幸題材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8-03-28 21:14:00當年的人奪舍回來的穿越者也會很清楚當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