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住所緣後應如何修-抉擇沉掉之相 (6)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5-15 07:43:54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第三、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分二:一、有沉掉時應如何修;二、離沉掉時應如何修。
: 初又分二:一、修習對治不知沉掉;二、修習知已為斷彼故對治不勤功用。初又分二:一
: 、抉擇沉掉之相;二、於正修時生覺沉掉正知之方便。今初
───────────────────────────────────────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講記 法音法師
【昏沉如《集論》云:「云何昏沉?謂癡分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
為業。」是癡分中,身心沉重,無堪能性。】
昏沉如《集論》所說,為癡分所攝,昏沉的心所屬於癡昧相,愚癡所生,心無堪能性
,即屬於不堪能的心。昏沉令身心不堪能,為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的助伴。
這點即《俱舍論》說的,凡是煩惱心必同俱六種心所 — 懈怠,愚癡,放逸,不信,
掉舉及昏沉。這個說法,中觀宗也認同。這也是昏沉是惡性的理由,因為所有煩惱都與昏
沉同在。
「是癡分中,身心沉重」是說它屬於癡心所,其作業為令身心粗重,不堪能性。
【《俱舍論》云:「云何昏沉,謂身重性及心重性,即身無堪能性及心無堪能性」】
《俱舍論釋》說,何謂昏沉?就是身沉重性、粗重性與心沉重性、粗重性;身的無堪
能性及心的無堪能性。堪能是指輕利,隨心駕馭;隨心所欲而安住。
我們現在的身心都比較不堪能,坐久了就不行,想太多佛法就疲倦,表示身心不能隨
心所欲地安住於善所緣境,這是昏沉相。
【沉沒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沉沒】
沉沒是指心對修止的所緣境執持力放緩了,或對於所緣境不十分明晰,因此雖然有境
是澄淨的,但是他取所緣境的執持方式,執持力不堅固,所以它不具強烈的明顯,有明顯
也不強烈。不是品質很好的明分,換言之,有境是澄明的,但是能緣心不是非常明顯。
要區分心相對所緣境有明顯但不非常明顯;有安住但沒有堅固安住,不那麼容易。行
者或許以為安住了,其實並不那麼有力,不堅固,沒有那麼明顯,可見是有差別的。這是
細分沉掉的問題。有細分沉掉,就變成沒那麼有力,沒那麼堅固地安住著。
住分、明分沒那麼堅固有力長久,稱為沉沒。不能極明顯有力,執取所緣,這是細分
沉沒障礙的緣故。
昏沉是癡心所攝,令身心不堪能,心相不明的心。它有惡性及有覆無記,它沒有善性
,是生起沉沒之因。
沉沒是能緣心對所緣境放緩無力的心,它有善性及無記性二種,沒有惡性。其種類分
三:
1) 粗分沉沒,對所緣境,沒有澄淨,沒有明顯,心無力安住,那時大概也不能安住
所緣境,類似昏睡,很粗糙。是睡著之前的相狀,身體有安坐,心對所緣境不明,有境跟
境都不明晰。
2) 中分沉沒,有澄淨澄明的能緣心,安住於所緣境,但不那麼明晰,它沒有執持力
。還有就是快入昏昧,他有安住,有清明,但快入昏昧相。那是中分的沉沒。
3) 細分沉沒,能緣心和所緣境都具足澄淨明晰,安住,但無有力的執持力。心安住
清明,力量不強,心好像將散將沒的行相,其實那是很好的禪定,因為沒有什麼障礙,只
有細分沉沒而已。他沒有不安住,也沒有不清明,只是力量放緩不那麼強。有說它跟得止
很相似,事實上它還是過失。
要能辨明這三類的沉沒,以能反觀自照。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